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康熙画像与其父祖并不相似等,一时间,“康熙变洪熙”“康熙塌房”的话题热度飙升。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学院副教授,首位通过DNA研究确定清太祖努尔哈赤Y染色体类型的分子人类学研究者严实回应此事称,分子人类学作为研究,采样过程十分严谨,自己曾在2019年采样过雍正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的后代,结果确实来自努尔哈赤C2b1a2b1-F14751这条支系。国际上,古DNA取得突破是在2010年,因此他质疑部分假说中提到的“光绪的Y染色体是O1b-F1759”的信息点,也就是说,所谓的“换种论”不能成立。(据11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
三百年前的康熙,为何突然成为网络热议的八卦主角?首先,是“狸猫换太子”这类宫闱秘闻刺激又新奇,自带话题张力,人们热衷于在虚拟世界中探讨这种“颠覆认知”的话题,享受着在历史长河中“寻宝探秘”的快感。野史越“野”,越能“调味”生活,更是各路“博主”蹭流量的绝佳素材;
再者,洪承畴则是降清汉臣,包装伪科学基因论,将两人强行“绑定”,满足了看客猎奇的心理,如隐晦地投射孝庄皇太后“私情”,这样的叙事也符合现在流行的“大女主”视角,让人津津乐道。
当然,各种宫廷剧、权斗剧多年来的渲染也功不可没,很多网友在讨论此事时都拿影视剧的情节当成证据,分不清“戏说”和“胡说”,可视化带来的冲击力也让野史桥段传得更快更猛。
虽然专家给出了“无稽之谈”的明确结论,但可以想见,很多网友肯定是没当一回事,因为当下,“说着玩玩又何妨”“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啊”“谁否认就是谁着急了”等类似评论,已经比比皆是。
野史的“花园”里从来都不缺少游客,玄之又玄的故事当然会比枯燥烦琐的考证更迷人,但如果将历史讨论过度娱乐化,将碎片化的拼接和臆测当成历史的“铁证”,就会滋生对科学的漠视,助长对谣言的纵容,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就会陷入“无意义”的虚妄之中。
野史存在已久,清代帝王家更是野史“富矿”,各种轶闻趣事、民间传说填补了正史的缝隙,激活了普通人对历史的兴趣,也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线索。然而,野史可以“野”,却不能“发疯”。当曲解和猎奇压倒理性探讨时,当怀疑一切成为普遍态度时,历史将不再是社会共同记忆的基石,而沦为任人肆意涂抹的画布。
而且,现在很多野史都借助AI生成传播,野史成“疯”可能会污染历史语料。当AI把段子当成了史料,将想象当作了实证,不断地生成谬误信息,将正史淹没在海量的“野史”中,更会动摇史学研究与历史传承的根基。
对待突然爆火的“康熙秘史”,不妨以开放心态容纳讨论,但也要以科学思维守住底线。野史可以是历史的“旁注”,但存疑的史料不能成为历史的“正篇”。面对一些过于惊世骇俗的说法,不妨多问一句“证据在哪?”“来源可信吗?”
正如严实所言,历史研究孤证不立,谱系与DNA的交叉验证才是关键,五千年中国的历史不能轻易被算法爆款带偏。
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审视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不是“爽文”剧本,而是我们共同的来源与根脉,它当然不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也不是任人抱养的小男孩,更不是流量狂欢的垫脚石。野史之“野”应是视角的多元与细节的鲜活,而非毫无底线的虚构与妄言。坚守理性底线,尊重科学考证,创新科普方式,才能让正史与野史相得益彰,真正读懂历史立体生动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