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杜捷宜 通讯员 张安安)如何让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智慧“活”起来?如何让博物馆的文物走出展柜、走进公众生活?黄冈市博物馆推出的“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线上微课堂,给出了生动答案。该项目以节气为引,将黄冈地域文化、农耕文明与馆藏文物有机融合,通过短视频、互动问答、民俗体验等形式,让青少年在“云端”感知时序更替、体悟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项目自启动以来,每年推出24期内容,线上受众超百万,线下覆盖参与活动超5000人次,成为湖北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实践。
当下,2025年湖北省网络文明宣传月活动正在进行,让我们一同走进“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以节气为钥,打开中华文明的时间密码。
跨界融合 让传统文博活起来
“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线上微课堂,是黄冈市博物馆顺应行业发展与公众需求推出的线上教育项目,其发起契机主要源于三方面考量:一是紧跟博物馆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借助线上平台打破物理场馆边界,拓展文化传播范围;二是延伸博物馆教育职能,将专业馆藏资源转化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知识内容,填补传统民俗与文博科普的空白;三是响应公众日益增长的线上文化需求,特别是在节假日或特殊时期,线上内容能有效弥补无法到馆参观的遗憾,这一价值在2025年博物馆数字文博实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立冬
黄冈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胡狄介绍,在项目筹备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如何精准建立文物、节气与黄冈本土文化的有机联系。他们通过跨部门协作研讨,并咨询专家学者,最终确定了以文物为切入点、以民俗、祭祀礼仪、演武练兵等为叙事线索的内容框架。文案的叙事逻辑是:节气特征(农耕时间表)→衍生出祭祀礼俗(如祭祀、演武练兵)与生产活动(酿酒、温补)→文物作为这些活动的实证。
场景化叙事 将节气文化具象化
微课堂的课程体系遵循“天时、物候、人文”三环相扣的逻辑,每个节气均形成“农事活动-文物印证-当代启示”的主题链条:立春选用陶囷,因这件文物实证了鄂东地区两千年农耕文明;芒种结合青铜农具讲解“时雨及芒种”的物候特征,器物纹饰中的云雷纹恰是古人对气象的观察记录。主题选择严格遵循三个标准:文物需承载节气相关功能,纹饰图案需反映自然意象,出土背景需关联地域习俗。
“蕲艾与中医药文化”主题社教活动
在本土化结合方面,胡狄馆长分享了夏至与蕲艾的案例。艾草在夏至前后生长旺盛,叶片肥厚、挥发油含量最高,药效最佳。黄冈蕲春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艾草“蕲州者最胜,谓之蕲艾”。在2025年夏至前夕,黄冈市博物馆围绕馆藏的清刻本《本草纲目》,策划了一场“蕲艾与中医药文化”主题社教活动,共有二十余组亲子家庭报名参与。当孩子们隔着玻璃看到那部泛黄的《本草纲目》古籍时,讲解员告诉他们:“大家等会儿要闻到的、用到的艾草,它的名字和功效,几百年前就被李时珍记录在这本书里了。”这让抽象的“文物”概念,瞬间与接下来的体验建立了联系。随后在活动区,大家点燃了来自蕲春的艾条。当清烟袅袅、独特的艾草香气在空间里弥漫开时,原本有些喧闹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用力地嗅着。“这就是书里说的味道吗?”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讲解员借此讲解了艾草在夏至前后生长最盛、药性最佳的特性,以及民间利用它祛湿防病的智慧。线上结合节气和中医药养生科普,线下开展手工体验社教活动,黄冈市博物馆让文物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
品牌化布局 打造文博教育新范式
如今,“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已成为黄冈市博物馆线上教育品牌的核心IP。胡狄馆长表示,项目通过持续的系列化内容输出,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馆藏文物为文化载体的特色内容体系,每年还配套开展二十余场线下主题社教活动,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的双向联动。
游客制作蕲艾香包
谈及线上微课堂的行业意义,胡狄馆长客观分析其优劣势:优势在于突破时空限制、拓宽受众覆盖面,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内容表现力;局限性则体现在线上体验的临场感不足,知识传递深度可能受限。为了扬长避短,黄冈市博物馆一方面通过高清文物实拍与AI动画细化文物细节弥补线上观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则通过策划“视频引导+线下打卡”的联动活动,将线上兴趣引导至实体展厅,并通过配套手工材料包促进知识内化,构建完整的教育体验。在对应节气前后,黄冈市博物馆还在大厅设置了活动体验区,来访的游客都可以亲手体验自制蕲艾香包的乐趣。
从让文物开口说话到让节气文化走进生活,“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为公众打开了了解传统与文物的新窗口,更成为网络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范本,为博物馆线上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以文化为核、以创新为翼、以受众为中心,才能让文博资源在网络生态中真正“活”起来,滋养清朗空间,传递文明力量,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