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创业者们足不出园就能享受算力调度、数据开放、金融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在珠三角的现代化车间里,“机器视觉哨兵”正以毫米级的洞察力,重塑着广东制造的品质防线;在北京多家医院,AI辅助诊断系统正帮助医生更早、更准地发现病灶……这些生动场景,正是“人工智能+”行动在全国落地的缩影。科幻般的画面,正迅速成为当下中国的现实图景。
值此关键节点,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更广泛应用按下“快进键”,也标志着我国全面踏入“人工智能+”新时代,为这场深刻变革注入了澎湃动能。
在这股浪潮中,湖北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前瞻的政策布局,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湖北路径”。在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上,10款“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其电子皮肤、柔性灵巧手、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全省170家医院实现病理AI诊断全覆盖,诊断效率提升40%,累计完成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超616万人次;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获评全球首家智能体工厂,检验效率从15分钟大幅压缩至30秒;武汉经开区以118秒一辆的速度下线智能汽车……种种成就无不昭示,湖北正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集群优势和应用深度,加速融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时代洪流。
一系列创新实践则充分说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扣紧“人工智能+”的技术“外挂”,无疑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意见》的出台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科学技术到产业发展,从消费提质到民生福祉,六大重点行动覆盖了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呈现出系统思维和整体布局。这种全方位赋能,将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性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美好生活增添无限可能。
为此,湖北正聚焦“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探索场景开放、企业培育和人才引育的全新业态。从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的技术突破,到医疗、制造、汽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湖北正在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让人工智能不仅“用起来”,更能“融进去”。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检验来实现。湖北鼓励以“揭榜挂帅”机制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开放平台,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正是在探索一条既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又能激发市场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然,迈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之路仍面临不少挑战。在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大模型底层架构等关键领域,我们仍需突破瓶颈;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算法伦理治理也需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湖北需进一步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大在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平台上的投入,构建更安全可控的技术供给体系;同时,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动与利用,破解“数据孤岛”,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协作创新。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关乎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湖北当以《意见》为指引,凭借扎实的产业实践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国家战略的落地提供了鲜活的区域样本。只要我们把握趋势、聚焦创新、开放协作,必将使我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走在全国前列,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赋能美好生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祁文凯(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