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泡泡玛特某平台官方直播间在推广某款IP周边产品时,两名现场工作人员的私下对话被直播间收录,一位工作人员说该款产品“卖79元确实有点……过分……”另一位则回应:“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泡泡玛特直播间截图
被员工吐槽贵的79元盲盒挂链
这一对话引起巨大讨论,相关词条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网传消息称,涉事的两位工作人员已经被开除,连带相关部门也被追责。
11月7日,记者从泡泡玛特内部人士处获悉,确实发生了直播事故,公司正在紧急调查,但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相关员工。(据11月7日澎湃新闻)
员工私下讨论定价的对话,在品牌直播间被播出,当然是极不专业的直播事故,但也正因为是“私下对话”,就更显得像是刺耳的“真心话”,让消费者感觉被背刺。
这话里暗含着某种令人相当不快的逻辑——只要把IP炒热,就可以漫天要价,反正顾客都是“人傻钱多”。这种态度,这个数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李佳琦的“79元眉笔激怒打工人”事件,二者令人“下头”的原因如出一辙:传递出一种轻视和物化消费者的“割韭菜”心态。
其实,谁都知道,79元的挂链,材质不过是合金、树脂,光看制作成本,价格的确不算便宜。但潮玩产品的定价,从来不只看材质,而是包含了设计成本、IP溢价和情感价值。有人愿意花79元买一个挂链,是因为它真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认同感。可是,如果品牌自家的员工都下意识脱口而出“卖得贵”,就必然让人怀疑,这定价是否真的站得住脚?是不是把顾客当成了冤大头。买潮玩买的是情绪价值,如果品牌让顾客觉得自己“被收割”了,那么精心营造的情感滤镜就会被打碎,所谓的情绪价值中,还能剩下几分真实?如果顾客感觉信任被辜负,热爱被利用,那么再火的IP也撑不了多久。
消费者不怕为喜欢的东西花钱,但品牌绝不能傲慢地认为“总会有人买单”。据大河报报道,多位消费者反映泡泡玛特品控问题频出,港股泡泡玛特近期出现连续下跌,9月以来累计跌超35%,足见,如果不警惕“割韭菜”的思维蔓延,不真诚对待产品和顾客,弊端就会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此次直播间的风波就是一记警钟。
面对舆论危机,泡泡玛特表态正紧急调查,不开除员工,算是有了个初步的态度,但问题的症结其实不在于员工说了什么,而在于品牌的定价策略和经营理念。泡泡玛特要想挽回口碑和形象,不如拿出点实际行动,重新审视产品定价,给消费者让让利,让产品回归价值本位,也让大家看到尊重和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