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社科普及基地襄阳唐城景区深耕传统文化,引入多项非遗演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文理学院举办“沃土绽艺韵,初心映山河”大思政课之《大地笙生》舞蹈展演,让学生在艺术浸润中感悟家国情怀,取精神力量。
今年5月,襄阳市社科联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法治宣传进社区活动。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通讯员朱京阳、王进、李青、孟醒)社科普及教育是连接社科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的桥梁,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服务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襄阳市社科联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本地人文社科资源,创新工作方法,推动社科普及直达基层、社科知识深入人心。
夯实阵地建设 构建社科服务网络
阵地建设是社科普及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经过近10年努力,襄阳市已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科服务网络,形成了包括学校、社区、文化窗口、社会组织、红色教育基地、文旅企业等在内的多元阵地格局,初步构建成了大社科服务网络,在大思政教育、传播红色经典与地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25年社科普及宣传周期间,襄阳市社科联以“传承文化根脉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指导省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精心策划了近70场形式多样的活动。襄阳市图书馆的科普周活动涵盖展览、主题讲座、少儿科普课堂等多个领域,累计吸引3.86万人次参与;襄阳市博物馆则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特色社教活动。此外,襄阳市社科联协调主管的社会组织与襄阳古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手举办“非遗”国潮嘉年华活动,精选13项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襄阳古城核心区昭明台广场陈列,为期五天的嘉年华以“非遗传承+城市烟火”为核心,吸引了20余万名游客与市民参与。
打造特色品牌 提升社科普及影响力
品牌活动是社科普及深入人心的重要抓手。襄阳市积极探索“社科普及+短视频”模式,着力打造“湖文读书会”“延安精神‘五进’”“汉江讲坛”“少图课堂”等特色品牌,让社科知识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进学校、进社区,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湖北文理学院创办的“湖文读书会”已成功举办近40期,吸引了3万余人次参与,获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湖文读书会:中华经典导读与践行”入围第三届“湖北十佳社科普及创新案例”。襄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创建“党建工作+红色传承”的延研会模式,扎实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成为襄阳市社科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中,襄阳市5部作品获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襄阳市社科联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奖作品如《诗韵襄风:孟浩然的山水情怀》《一碗酸浆面百年琚湾情》等,聚焦襄阳本地文化资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社科知识,实现了社科普及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有机结合。
聚焦文化传承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
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资源。随着社科普及教育工作深入推进,襄阳这座城市正散发着更加浓郁的人文气息。从社科基地互动式社教活动到社会组织开设的多元科普课堂,从“汉江智库”的扎实研究到“非遗”保护的创新探索,社科普及已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襄阳市学术研究品牌“汉江智库”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研究以及成果转化工作,人文类课题屡屡立项获奖。2025年,市社科联与市文化襄阳研究会联合启动“襄江策论”课题项目,将襄阳“非遗”保护传承与转化利用作为主要研究领域。设置了18个具体研究方向,包括“非遗IP开发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非遗元素在襄阳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转化路径研究”等。
关注特殊群体 扩大社科普及覆盖面
襄阳市在社科普及工作中,特别关注青少年、残疾人等群体,通过定制化服务,让社科普及成果惠及更广泛人群。
在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中,张自忠将军纪念馆成功举办“童声讲述英雄志革命精神永相传”小小讲解员科普周志愿讲解活动,向公众全面科普张自忠将军的生平事迹、抗日壮举以及其蕴含的伟大爱国精神。襄阳市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在襄阳市社科联与残联的指导下,精准锚定“唐宝”需求,通过“政府+协会+社区”多方协作机制,策划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带领“唐宝”做月饼、包粽子,体会中华文化的喜悦。
当前,社科知识正以更多元的形式、更生动的面貌,融入襄阳这座千年古城的肌理。未来,襄阳市社科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十五五”发展蓝图,对标省社科联“3355”社科工作思路,强化支点意识,持续探索创新,为襄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社科动能,让社科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