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11月25日,义乌警方发布一则普通刑事通告:36岁义乌人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短短百字,却因与明星同名,被部分媒体拎出放大,做成《王俊凯,被立案侦查》等惊悚标题,瞬间刷屏。短短数小时,流量暴涨,骂声也随之而来——网友再次感叹“又被标题党耍了”。
这一幕,不过是当下流量生态的缩影。如此蹭热点,看似捡便宜,实则是给自己挖了几个“大坑”。
一是公信力之坑。警方通告本已把身份限定得清清楚楚,部分媒体却偏要隐去“36岁义乌人”这一关键信息,把标题做成“王俊凯被立案”;有的媒体看似加了“36岁,义乌人”的身份限定,实则深谙传播规律——公众看到名字的第一眼,注意力早已被同名名人吸引,身份标注不过是规避“标题党”指责的挡箭牌。利用公众对明星王俊凯的认知偏差,制造“大瓜”假象。但当读者点进去发现“货不对板”,就会下意识打上“不可信”标签。公信力如同瓷器,裂纹一旦出现,就很难复原。
二是舆论导向之坑。把一起普通案件包装成“明星翻车”,不仅偏离案件本身的社会警示意义,更在舆论场人为制造“次生灾害”:明星王俊凯莫名遭遇海量质疑,粉丝群体与“吃瓜群众”对立互撕,真正需要关注的受害人信息却被淹没在喧嚣里。导向错了,流量越高,副作用越大。
三是法律风险之坑。蹭名人热点还可能触碰法律红线,看似“安全”的同名不同人,一旦造成大面积误读,就可能构成“过失侵权”。蹭来的流量,很可能变成法院传票。
四是行业生态之坑。此现象一旦成为常态,大家比着谁的标题更惊悚、谁蹭得更快,调查记者们辛辛苦苦做出的深度稿,阅读量敌不过“王俊凯”仨字。如果让“蹭热点”成为显规则,就会把整个行业拖进“低水平内卷”的泥潭。
随着社交媒体发展,公众对“标题党”的辨别能力已显著提升,反感心理也日益强烈。把这些“花活”收起来,脚踏实地、深耕细作,才能用优质内容赢得尊重、赢得流量、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