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湖北速度永不归零 湖北力量永当先锋——写在湖北体育从“十五运”向“十五五”奋力进发之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童军鹏

圣火缓缓熄灭,岭南暖意依然。

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十五运会,由荆楚健儿团结一心、奋勇拼搏而燃起的烈焰,仍在人们心中炽热绽放。25金、22银、17铜,金牌数位列全国第七、中部第一,综合成绩全国第六,湖北体育代表团向全国人民和家乡父老交上了一份写满突破、含金量十足的时代答卷。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头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体育人收拾好大捷之后的喜悦之情,向着“十五五”的新征程,重新整装出发。

湖北式跨越:向上突破强省有我

这是湖北跨越历史的一届全运会。

金牌数、奖牌数创我省独立组队参赛历史新高,14个小项首夺金牌、22个小项首夺奖牌,在多个领域实现令人振奋的突破。

三大球聚势突破,综合成绩和整体实力跻身全国前列,成为十五运会湖北军团的最大亮点。男足U20连胜山东和东道主广东,首夺全运冠军,圆了几代体育人的足球梦;女足成年队、男子U16队一拼到底,首获全运银牌;篮球鄂军多次上演逆转好戏,获得1银1铜和2个第五名。

湖北U20男足首夺全运冠军。

水上项目捍卫荣耀,传统优势持续巩固。游泳项目夺6金4银6铜,涵盖混合泳接力、仰泳、公开水域马拉松等多个小项;跳水项目获2金2银2铜,王宗源以硬核表现统治男子1米板和3米板,并率队首夺男团亚军;赛艇皮划艇项目揽2金3银,进一步打响“湖北水师”的名号。水上项目共获得10枚金牌、27枚奖牌,占金牌总数的40%,成为湖北军团的定盘星。

李泽洋跑出“湖北速度”。

传统大项稳步回升。田径场上的湖北旋风,卷出5金2银2铜的傲人成绩,金牌数仅次于广东,是我省获得金牌和奖牌数最多的一届。李泽洋成为新一代男子百米飞人,男子和女子4×100米接力项目双双夺冠。女子标枪和女子跳高同届打破全运无金历史,实现了径赛和田赛的双重突破。

王瑞苗在比赛中。

新兴项目异军突起。建队仅6年的射箭队收获反曲弓女子和混合团体项目2金;霹雳舞项目我省是唯一男女四人参赛且全员杀进八强的省份,王瑞苗首夺男子项目金牌;身着001号参赛号码牌的潘愚非连续在攀石和难度项目上夺金,用实力捍卫了中国攀岩项目“一哥”的地位。

宗钰在金牌赛中。

尤为可喜的是,当征战数届全运会的老将即将交棒之时,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运动员扛起了湖北体育大旗。十五运会鄂军共有381人为首次参赛,占出线运动员总数的63.08%;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中,“00后”占比78.57%,“05后”占比48.35%。王祉怡、郑九源、涂艺、宗钰、张永超、柯雯曦等一批新人脱颖而出,展现了湖北竞技体育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

王宗源(左)与郑九源。

多元化支撑:科学系统精准备战

这是湖北久久为功的一届全运会。

湖北体育的全面突破,是系统谋划、科学备战、多元支撑的结果。

明确主攻战略,优化项目布局——湖北对接体育总局“633”项目布局,深入实施“633+N”战略和“奥运续金工程”,持续做强跳水、游泳、赛艇、举重等优势项目,重点突破体操、田径、现代五项等传统项目,巩固发展攀岩、射箭、霹雳舞等新兴项目,全面提升三大球项目竞争实力。

王祉怡在决赛中。

夯实人才基础,筑牢发展根基——湖北着力抓好顶尖运动员培养,积极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王宗源、孙佳俊、潘愚非、彭旭玮等一批运动员成为全运备战骨干。同时,陈征、高峰等青年教练在历练中挑起重担,实现了湖北教练员队伍的稳定过渡。本周期之初引进的9位国内优秀教练和10位外教,带来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训练成效不断提升。

闫子贝(左一)以金牌为运动生涯画上句号。

抓实备战过程,提升训练质效——湖北坚持主动作为,加强与体育总局的沟通对接,及时调整备战部署。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通过冬训、夏训和体能比武考核,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聚焦重点项目,组建专门教练团队,送运动员到国外专项训练,短板弱项得到加强。高位统筹的备战机制,包括党组统一领导、局领导对口联系负责,每月召开一次主任例会精准调度,保证备战参赛有力有序推进。

汪周雨在比赛中。

突出科技赋能,注入创新动力——湖北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不断提升训练的科技含量。4年来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硬件保障条件,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运动员机能评定及科学选材实验室、运动康复与水疗恢复实验室、数智化体能训练设施。智慧泳道的建设,实现泳姿视觉、实时数据、起跳力学等多维监控和分析,助力游泳健儿摘金夺银。水上项目对标“冠军模型”,足球项目配备可穿戴设备,田径项目为重点运动员配备科研保障团队,以数据指导训练进步。探索亚高原训练、运用超量恢复原理等科学方法,帮助运动员突破身体极限。

老将刘伟(右)在比赛中。

做细思政工作,凝聚奋进力量——创新开展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建设大讲堂,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为国争光意识为主题举办活动,坚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理想信念。组织“冠军登榜”仪式,设立荣誉墙,营造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备战氛围。

赵佳怡在比赛中。

持续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活力——通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多元化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抓好省市、省校、省企合作,大力实施育苗强基提能工程和“61530X”行动计划,优化完善省运会政策,创新开展体教融合示范区建设,不断夯实“体校、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省队市办成效明显,宗钰、考文超在省市共同关心培养下进步神速,成功问鼎冠军。抓实省校合作,与武汉体院开展十五运周期竞技体育全面合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女子篮球队,实现资源互补、人才共育。抓强省企合作,支持武汉三镇、江大女足等职业俱乐部发展,省队运动员利用高水平职业赛事平台历练成长。

许佳璐、朱俊颖、李贺、谢馥蔚(从左至右)在比赛后庆祝夺冠。

夯实保障体系,优化训练条件——大力推进训练基地改造升级,三人篮球国家队训练基地、国家水上运动训练竞赛基地建成投用,国家攀岩队外训基地、射击馆、滑板训练场等项目完成改建,为运动队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比赛期间,体科所安排39名长期随队人员持续跟进保障重点运动员,抽调13名骨干力量组建保障营,日均服务时长超18小时,总诊疗量突破2000人次,为多个夺金点实现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彭旭玮在比赛中。

中部新高地:融入大局高质发展

辉煌已成过去,目标锚定未来。在新的周期,“打造中部体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是湖北体育“十五五”规划的核心定位。

湖北省体育局局长水兵表示,体育事业是现代化湖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把握“支点定位”对体育工作的战略要求,让体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展示奋进湖北形象的重要窗口、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

湖北队夺得女子四人单桨冠军。

“五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将成湖北体育“十五五”发展的“主抓手”。

——“奥运续金工程”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优化项目布局与人才培养机制,力争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2029年十六运会上再创佳绩,巩固“全国第一方阵”地位;

——“公共体育服务提升工程”以“投资于人”的理念,推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进一步提升,年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万场,构建“更高水平、更均衡、更便捷”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全民健身”成为荆楚百姓的生活常态;

——“育苗强基提能工程”深化体教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湖北体育储备更多“未来之星”;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做活“水文章”“赛事经济”“体育消费”三篇文章,推动文旅商体康深度融合,培育体育制造与服务贯通的产业链条,让体育产业成为湖北经济“新增长点”;

——“体育文化涵养工程”讲好湖北体育故事,弘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荆楚儿女在各自赛道上奋勇向前,让体育文化成为“奋进湖北”的精神动力。

“融入大局”是湖北体育“十五五”发展的“关键路径”。

潘愚非成功登顶。

未来五年,湖北体育将主动对接省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战略安排,将体育工作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结合,推动“体育+文旅”“体育+乡村振兴”“体育+制造业”等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千湖之省”优势,打造水上运动赛事品牌;借助足球、篮球等项目的群众基础,发展职业体育与群众赛事,形成“赛事引流、消费跟进、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强区域体育协同,与周边省份共建赛事联盟、共享体育资源,在“中部体育一体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当前,湖北体育“十五五”规划起草工作已全面启动,“全省一盘棋”的意识贯穿始终——既对标党中央与省委的战略部署,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与基层群众意见;既明确“奥运续金、全运争先”的竞技目标,又聚焦“群众健身、产业发展”的民生需求;既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又强调“软件服务”的提升,确保规划兼具“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需拼搏。”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出发的湖北体育,将以“奋勇争先”之姿,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征程中,贡献更多体育力量,书写更多荆楚传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湖北速度永不归零 湖北力量永当先锋——写在湖北体育从“十五运”向“十五五”奋力进发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