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周光洁 通讯员 常梦星、廖瑜)11月1日,《解放军报》老兵天地版刊发《平凡的岗位 不变的“兵心”——湖北省武汉市公交车驾驶员、退役军人李旺富立足岗位服务群众纪事》报道。
清晨4点半,湖北省武汉市,天还未亮。武汉公交集团24路公交车驾驶员、退役军人李旺富轻手轻脚地关上家门,骑上自行车穿过街道。
过去的15年里,每逢上早班的日子,常常是闹钟还没响,李旺富就自然醒来,早早地去离家较远的公交场站报到。
来到公交场站,李旺富径直走向自己驾驶的车辆检查车况。从发动机到刹车系统,从车灯到雨刮器,他查得很仔细,逐一确认安全无故障。
6点整,24路公交车头班车准时发车。李旺富又开始了他在十米车厢服务群众的平常一天。
李旺富检查公交车上的安全设备。通讯员供图
当过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在24路公交车上,头班车的乘客相对固定。看到熟悉的乘客依次登车,李旺富或是热情地招呼一声“早”,或是默契地与他们相视一笑。
多年相处下来,李旺富早已与这些老乘客成为朋友。当乘客们得知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公交车驾驶员当过9年兵,终于明白他开车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乘客小李记得,几年前他刚改乘24路公交车上班时,曾收到李旺富递来的一张小卡片:“卡片是李师傅自己制作的,上面有他的联系方式,还标有头班车到达每个站点的大致时间。”李旺富还建议小李加入一个微信群:“我们经常坐头班车的乘客大多在群里,车辆偶尔遇到特殊情况需调整时间,李师傅会第一时间发消息通知大家。”
回忆这段经历,小李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很意外,也很暖心。”
另一位时常坐头班车去景点卖鲜花的乘客,与小李有着相似的感受。他说,李旺富总会主动帮忙将鲜花担子搬上车,到站时又帮忙搬下车。有一次,这位乘客特意将一枝鲜花留在车上,表达对李旺富的感谢。
24路公交车上的许多老乘客,都对李旺富挂在驾驶座旁的一个旧军用挎包印象深刻。这个满满当当装着创可贴、风油精、暖贴、老花镜、充电器、口罩等物品的挎包,被李旺富称为“便民服务袋”。“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但关键时候能应急。”李旺富说。
乘客们纷纷被李旺富的暖心、细心、热心打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旺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乘客用心用情的背后,有一套他自己总结的“服务兵法”。
这套被命名为“一记二查三稳四防五用心”的“服务兵法”,涵盖出发前检查车辆与自身身体状态,保障起步、行车、停靠平稳顺畅,防范各类行车风险,用心为群众提供差异化服务等诸多方面。“他的这套工作法已成为我们新驾驶员上岗培训的必学课程。”24路公交线路负责人黄伟说。
“为啥总结出这样一套‘服务兵法’?”笔者问李旺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嘛,我想把工作干得更好些。”这位老兵说。
2007年,李旺富被评为原广州军区士官标兵留影。通讯员供图
一路走来,最感谢的还是部队
当过兵的人,对部队感情深,李旺富也不例外。聊起军旅岁月,李旺富情不自禁感慨道:“我这一路走来,最感谢的还是部队。”
李旺富曾服役的部队,是原广州军区某部“红一团”,前身部队涌现出许多英雄群体。从了解“红一团”历史的那一刻起,他心里就多了一股“向上”的劲儿,努力争当这支英雄部队的尖兵。
2005年,入伍第4年的李旺富光荣入党。2007年,他参加军区组织的大比武,凭借出色表现,被评为士官标兵,荣立二等功。翻看李旺富珍藏的一本本荣誉证书,从军9年,他还荣立过1次三等功,多次获得嘉奖。
回望军旅岁月的一幕幕,李旺富说,正是在那9年中,自己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拔节生长”。“练战术磨破手肘仍咬牙接着练”“枪支分解结合练到蒙眼操作的程度”……那些迎难而上付出的努力、不知不觉中经历的淬炼,让他学到了本领、提高了觉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德和甘于奉献的作风——这些都是使他“受益终生的财富”。
2010年,李旺富退役后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来到人生的“新战场”,他和在部队时一样,用心对待工作。“我渐渐发现当过兵的好处。比如我认路能力比较强,很快就熟悉了线路。应急处置能力也不错,遇到突发情况心里不慌。”李旺富说。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刚到武汉公交集团工作时,李旺富驾驶的不是24路公交车。24路公交车开通于1958年,被当地人称为“劳模线路”,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驾驶员。这些年,为更好发挥这条公交线路的示范作用,武汉公交集团将许多优秀骨干安排在这条线路上。因工作表现好、乘客评价佳,李旺富于2014年被调至这条线路。
“来到24路后我才发现,当时我们这条线路上共有20余名驾驶员,其中12名是退役军人。”这个“巧合”,让李旺富和单位领导都十分感慨。
“看来我们当过兵的人,还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和情怀。”李旺富笑言。
2021年,在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武汉公交集团等单位的共同推动下,24路公交线路被创建为武汉市首条“退役军人示范线”,越来越多的市民看到了老兵为民服务的风采。
武汉公交集团24路公交车“退役军人示范线”文化园地。通讯员供图
这些“红色贝雷帽”,比亲人还贴心
其实,早在“退役军人示范线”创建之前,李旺富和身边的老兵们就已经“自发地组织起来”。
2018年,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紧张有序筹备,24路公交车的老兵驾驶员们希望为军运会做些什么。在单位的支持下,老兵们组建起“红色贝雷帽”志愿服务队,由李旺富担任队长。军运会期间,老兵们头戴一顶红色的贝雷帽,利用休息时间轮流到客流量较大的钟家村公交站值班,开展道路引导等志愿服务,为城市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
李旺富回忆,他们的志愿服务队原本是为服务军运会临时组建的。军运会结束后,大家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不减,便将这支队伍保留下来。几年过去,其他公交线路的老兵驾驶员陆续加入,服务队已有60多名队员。老兵们的志愿服务范围,也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这些‘红色贝雷帽’,比亲人还贴心。”86岁的独居老人王荣华记得,去年冬天家里水管冻裂了,他一时找不到维修电话,十分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拨通了李旺富的电话。没想到李旺富很快带着两名队员上门,帮老人修好了水管。注意到王荣华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他们又特意买来防滑扶手装在水管旁,老人十分感激。
到社区开展为老服务,到学校开展红色宣讲,到景区开展义务打扫……如今,“红色贝雷帽”已成为许多武汉市民熟知的志愿服务品牌。2024年,李旺富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谈到这些荣誉,李旺富感慨:“这代表群众对我们老兵群体的认可,让我充满继续把工作做好的动力。”
下午2点,李旺富结束了当天的早班车营运任务。和接班的同事交接完工作,他骑上自行车匆匆离去。这一天,刚好轮到他去钟家村公交站值班。
望着李旺富的背影,笔者心中难以平静。他的岗位很平凡,每天按部就班。但平凡的岗位恰如一块“试金石”,能试出一位老兵的本色作风,试出“人民”二字在老兵心中的分量。
《解放军报》(2025年11月1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