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当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的尾焰划破大漠夜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托举着张陆、武飞、张洪章三名航天员直刺云霄,中国航天再次以铿锵步伐叩问星河。3.5小时后,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迎来第7次“太空会师”,标志着本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镌刻下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崭新坐标。
这是又一次激动人心的问天壮举,也是又一次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纵观本次航天乘组,“70后”张陆从两年前初征太空到如今执掌重任“梅开二度”,“80后”载荷专家张洪章将科学实验从地面“搬到”天上,“90后”武飞携青春之力叩问苍穹、飞天逐梦,这种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涵盖我国现役三种航天员类型,实现了年龄与经验的最优搭配,是我国航天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培养体系日臻完善的生动写照。不仅如此,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3.5小时自主交会对接,首次进行太空哺乳动物实验,首次采用“无烟发射”,多个“首次”背后折是中国航天成就日新月异的鲜活注脚。换言之,从人员的选配到技术的突破,中国航天再一次以自信从容和实力担当诠释了大国科技实力和载人航天精神。
技术每向前突破“一小步”,航天事业就迈进“一大步”。如果回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从“神舟五号”杨利伟孤身问天的举国屏息,到如今“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出征的从容自豪,中国航天用二十一次飞天壮举,把“奇迹”熬成了“日常”;从火箭箭体的每一颗螺丝钉到航天服缝线的千次测试,从返回舱“黑匣子”承受3000G冲击力的坚韧到逃逸塔0.2秒瞬间启动的迅捷,中国航天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将“万一”化为“万无一失”;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奏响《东方红》,到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再到如今空间站在轨运行,中国航天每一次胜利都是“中国能行”的最好印证……一次次箭指苍穹的升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时刻,是航天事业跨越发展、蒸蒸日上的无声证言,是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体现。正如网友目睹神舟二十一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所言:“明明已经习惯,却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这热泪中,既是对中国航天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一个民族从仰望星空到领航苍穹的集体自豪。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底气和信心源自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综合实力,背后更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克难攻坚、艰辛探索。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一代代航天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追逐梦想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勇攀航天科技高峰,从揽月九天到太空建站,再到跋涉数亿公里着陆火星,他们一次次把中国印记留在星辰大海,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让五星红旗在浩瀚太空高高飘扬,无不彰显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气派。放眼当下,得益于几代航天人的拼搏奋斗,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北斗”精准导航、“风云”预知天象、通信卫星联通世界,超过2000项航天科学技术服务国计民生;“天宫课堂”“趣味实验”参与广泛、讨论热烈,“中国红”布满太空足迹,这是中国航天惠及民生、增进福祉的生动剪影,也激励着更多人不断向星辰大海进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飞天逐梦,步履铿锵;再赴星辰,问鼎苍穹。神舟二十一号的发射,既是对过往成就的继承,更是对未来探索的宣告。新的出发,坚信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必将更加高远,每一步迈向太空的铿锵足音,都将是向着航天强国砥砺奋进的豪迈宣誓,都是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阔步迈进,因为中国航天人永不止步、中国科技工作者从未停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楚青萱(汉江师范学院“红笔俱乐部”成员)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