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男孩“颈椎病”治不好,病根竟是抽动障碍 “10·30抽动障碍关爱日”科普讲座获赞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林琳 通讯员 高琛琛)男孩脖子总是猛然一抽,以为是颈椎病,治疗一年不见效,辗转就诊才发现是抽动障碍。今天是“10·30抽动障碍关爱日”,武汉儿童医院举办抽动障碍关爱日公益科普讲座活动,不少家长来现场听健康科普讲座,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专家表示,每10个孩子中约有1人患抽动障碍,他们容易遭受误解,老师、家长越是严厉管教,患儿压力越大,更不利于病情恢复。面对抽动障碍患儿,需要医院、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理解和关爱,摒弃歧视与偏见。

武汉儿童医院举办抽动障碍关爱日公益科普讲座活动。通讯员供图

易误诊:男孩“颈椎病” 戴脖套没效果

抽动障碍症状多样复杂,患儿还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共患病,临床上很容易误诊误治。在当天的活动中,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组长/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智胜教授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

11岁男孩齐齐(化名),去年开始,总是脖子忍不住地扭动,伴有耸肩,每天如此,他感觉脖子“压力山大”,很有些疼痛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后,骨科医生认为是颈椎病,让他长期戴颈托治疗。可戴上颈托后,齐齐上学时总有同学悄悄议论:“这个同学是不是残疾人?”

已经开始懂事的齐齐几乎天天低着头,不敢与人对视,越来越沉默内向,成绩也越来越差,可脖子扭动伴耸肩的情况并未好转。

去年年底,父母带他来到刘智胜教授门诊,经过专业检查及评估,孩子确诊为抽动障碍。“戴脖套不能解决问题,齐齐除了脖子抽动伴耸肩,此外还有眨眼、腹部抽动等情况。”经过近一年的治疗,目前,齐齐的抽动障碍病情得以缓解,已经变回了阳光男孩,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现有医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抽动障碍患病率约2.5%,患者人数约1000万,几乎每10个孩子里就有1个抽动障碍患者。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高儿童抽动障碍和多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疾病诊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是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

不好治?难治性抽动障碍也有“真和假”

抽动障碍需进行全生命周期慢病管理,但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患儿表达能力有限,加上基层地区评估资源相对薄弱,不少患儿未能被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也有确诊后用药尚需调整的情况。

25岁的小伙云涛(化名),自从高考结束后就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的症状。一向文质彬彬的小伙开始突然吐口水、说脏话、清嗓子,控制不住自己眨眼、身躯转动,还伴随有看书时反复撕纸、电脑打字重复按一个按键七八次,吃饭时夹菜要连续抖动4次等强迫症状。大学毕业后,他无法出去工作。后来,他在当地医院被查出抽动障碍,但用药后效果并不明显。

在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受益于“延续性诊疗”政策,今年初,云涛挂上了孙丹主任医师的号。经过评估,云涛是一个“假的”难治性抽动障碍”。孙丹主任为云涛进行用药调整后,他症状很快好转。30日活动现场,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丹讲解《难治性抽动障碍的诊疗进展》时,分享了这一案例。

她介绍,对于真正的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武汉儿童医院神经中心每周都开展难治性MDT门诊,包括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康复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科等多学科专家会为孩子共同“把脉”,给出诊疗方案。

活动当天,现场的“大咖”们带来各个主题不同的精彩科普专题讲座。中南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范静怡讲解《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的心理因素及综合干预》,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熊小丽分享了《抽动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胜主治医师则向家长们讲述《抽动障碍科普:认识抽动,战胜抽动》,教家长们科学认识和照顾抽动障碍患儿。

技术上新!“智动”AI大模型提供24小时服务

“近几年,有不少家长开始慢慢认识抽动障碍,他们有进一步了解这一疾病、精准问诊的需求。”刘智胜教授说,为了进一步服务患儿与家长,同时助力早筛、早诊、早治,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天候专病管理,今年9月,武汉儿童医院与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妇儿健康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并正式发布国内首款专注于儿童抽动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专病大模型——“智动”AI大模型。

该模型可提供AI智能问答、症状问诊、健康科普和疾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开发‘智动’AI大模型,基于百万级高质量医学知识库和真实临床数据,结合多模态分析技术,可为家长生成初步症状报告并提供智能导诊建议,如同一名24小时在线的“专科医生”。有效缓解很多家庭面对疾病时的焦虑,同时也将助力推进抽动障碍规范化诊疗管理。

点开武汉儿童医院便民服务小程序,在诊疗服务页面,即可点击进入“智动”大模型,市民可直接向AI助手科普咨询,也可以直接进行抽动障碍和多动症的AI症状问诊。目前,不少患儿家长已经开始使用,“我仔细对比了,比deep seek更权威更靠谱!”一位患儿家长说。

刘智胜教授介绍,对于患儿来说,除了医院,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更是治疗的“土壤”。他呼吁,大家一起努力,给抽动障碍患儿以关爱和理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男孩“颈椎病”治不好,病根竟是抽动障碍 “10·30抽动障碍关爱日”科普讲座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