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登高英雄”杨连第血洒清川江,其长子回忆与父亲最后一面:“登高”的精神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

7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的作战现场。10月24日,“一级英雄”“特等功臣”“登高英雄”杨连第长子杨长林,向极目新闻记者讲述父亲的故事。他勉励年轻一代,“登高”无止境,无论各行各业,要把先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我们的国家建得更好、更强、更伟大。

杨连第(曾名杨连弟)1919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后,当年8月,他所在的部队奉命抢修全国有名的险要工程——陇海路8号桥。他脚踩单面云梯,只身飞步登上45米高的桥墩,仅以一块木板作掩护,连续三天爆破百余次,炸平5座桥墩顶面,帮助大桥提前20天胜利通车,铁道兵团党委给杨连第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他“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

杨连第1950年入朝作战前,已经是一位全国知晓的英雄模范。在朝鲜战场,他多次出色完成重要任务,晋升为副连长。

1951年7月,清川江大桥被毁,这是铁路线上运输粮食、弹药、武器等物资的重要桥梁。杨连第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头顶美机的狂轰滥炸,在激流中奋战30多个昼夜,12次架设铁路浮桥,保证了军需物资及时运往前线。

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上执行任务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杨连第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杨连第的儿子杨长林告诉记者,父亲加入铁道兵之前,当过架子工、水电工,为了养家糊口终日劳碌。

“父亲参军3年,成长为英雄,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这3年他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人民战斗。我的父亲就像一把锁,激发他、打开他的钥匙,是党和人民。”杨长林说。

杨长林告诉记者,朝鲜战场上,人人都是英雄。曾经有记者采访父亲,父亲回复说:“你不要采访我,过了鸭绿江,人人都一样。”

1952年,杨长林8岁。一天,同学找上门来,告诉他的消息令他大吃一惊:“我看到你爸爸了,就在学校里面。”

“不可能,他还在朝鲜。”杨长林清楚记得他看到的一幕:3000多人围在学校,树上、房顶上站满了人,有人干脆搬来梯子站着。人群之中,他的父亲杨连第正在向大家作报告。

杨长林挤到人群中间,拉父亲的衣襟,没想到,父亲让人把自己带下去,他当场就哭了。这天晚上,父亲回到家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父亲骑着一匹白马从家中离开,再次奔赴前线。这一幕,便是永别。

事后,杨长林得知,父亲参加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向各地报告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在国内的几个月里,父亲没有和家人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我也当过兵,现在我理解他,他不是一个无情的父亲。”杨长林说。

杨连第牺牲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追授为“一级英雄”“特等功臣”,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杨连第连队所在的铁一师,于1984年集体转业为中铁十一局,迁往湖北,2004年总部落户武汉。

杨长林告诉记者,他在网络上注意到,不时有人前去父亲在沈阳的墓地前缅怀祭吊,人民没有忘记英雄,“登高”的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承下去。“你看,我们国家到过月球,以后还要去火星。在各行各业,都要攀登、登高。”他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登高英雄”杨连第血洒清川江,其长子回忆与父亲最后一面:“登高”的精神会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