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武汉,总爱用一场猝不及防的降温,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上一堂关于“变化”的课。前一天傍晚,江滩边还是穿着短袖散步的人,晚风里裹着桂花香,卖冰粉的小摊前围满了贪凉的孩子,可一夜之间,寒风像提前吹响的号角,裹挟着冷意席卷全城。清晨推开窗,街头行人纷纷裹紧厚外套,有人甚至翻出了压箱底的羽绒服,手机里的天气预报赫然显示着气温骤降15℃。这便是武汉人早已习惯的“一秒入冬”,没有循序渐进的过渡,只有直截了当的转变,这极致的反差里,却藏着最朴素的人生从容哲学。
生活在武汉,似乎总能遇见天气“不按常理出牌”的时刻。春天的樱花可能被一场倒春寒打落,夏天的暴雨会毫无征兆地闪现街头,而秋天,往往还没来得及让银杏叶铺满街道,冬天就已迫不及待地登场。就像这次降温,前一天还在朋友圈晒“秋装穿搭”的人,第二天便切换成了“冬日保暖指南”,有人调侃:“武汉的季节里没有秋天,只有‘夏末’和‘冬初’的无缝衔接。”可即便如此,武汉人大多也只是笑一声“这鬼天气”,转头便继续过自己的日子,这份在突变里练就的“该干嘛干嘛”,就是最生动的从容。
这种从容,何尝不是人生的一面镜子?生活里,谁都难免遭遇“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刻,期待已久的行程被迫搁浅、努力许久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职场中也总有突如其来的压力。正如武汉的降温从不预告,生活的“无常”也总是不请自来。有人会因此措手不及,陷入短暂的迷茫与困惑,而武汉人却用他们的生活哲学昭示我们:真正的从容,并非祈求风平浪静,而是在浪潮袭来时,依然能调整姿态,站稳脚跟,直面每一个“突然”。
城市的温度,总先由街角的早餐摊诉说。降温的清晨,糊汤粉店的大锅沸腾得比往日更欢,厚重的胡椒味裹着热气,成为刺骨天气里的第一道屏障。隔壁热干面摊主的那锅蛋酒,也在此时蒸腾出更为诱人的暖意,被摊主自然地递向冻得鼻尖发红的熟客。摊主们系上了厚围裙,为餐车覆上保温的棉罩,他们与这座城市早有默契,懂得用“准备”来回应每一次“突变”。这无声的仪式传递着一个朴素的智慧:无需畏惧生活的骤变,只要默默备好了自己的“炉火”与“暖汤”,再大的风雨,也终能从容饮下。
人生从无永远的“恒温”,恰如武汉的四季流转,晴雨更迭。我们曾笃信不变的安稳,或许正悄然改变,我们曾精心规划的远方,也可能被一阵不期而至的风打乱预设的航程。然而,正是这些“变化”,教会我们在无常中学会坦然,在波动中习得从容。
从容,从来不是被动地随波逐流,而是清醒地未雨绸缪。如同武汉人总在秋风初起时翻出冬衣,于艳阳高照日备好雨伞;从容,也不是一味地乐观期待,而是温柔地接纳现实,接纳生活的不完美,接纳命运的起伏,而后在变化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光亮。
傍晚时分,寒风仍在窗外呼啸,武汉的街头却已点亮了属于冬日的温暖。火锅店的玻璃上水汽氤氲,将欢声笑语模糊成温暖的色块;便利店的暖柜前,有人捧着刚加热的咖啡,借那一点温度缓缓呵出白气;小区里,被裹成“小粽子”的孩子们,正踩着落叶追逐最后一抹金色的阳光。
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片段,便是这座城市应对寒冬的智慧。它不诉诸宏大的道理,就藏在一餐饭、一杯水、一阵嬉笑之间。它告诉我们:生活从无恒久的顺境,真正的从容,是在寒潮里依然能打捞起这些温暖的细节,然后继续热气腾腾地生活。愿我们都能习得这份智慧,当人生的冬天不期而至,也能如武汉的街角——炉火不熄,暖意不散。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万田鑫(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武汉市洪山区医疗保障局)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