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是城市的“生命基因”
陈俊秀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
【阅读提要】
■中华文脉中蕴含的标识性文化符号、价值观念与历史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支撑。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内在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的核心体现,其根基深植于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之中。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以文脉赓续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了科学指引。
01
中华文脉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基所在
文脉是城市的“生命基因”,中华文脉中蕴含的标识性文化符号、价值观念与历史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脉传承与城市活力的内在关联。
标识性文化符号塑造城市身份认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首要特征是对城市身份的认同,而中华文脉中孕育的文化符号正是这种认同的根基。从“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致中和”哲学理念,到“姑苏水巷”彰显的江南诗意栖居,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城市物理空间的标识,更是文化精神的具象表达。上海石库门里弄浓缩的海派包容、西安古城墙见证的汉唐气象、武汉吉庆街的市井烟火,无不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彰显城市的辨识度。文旅事业如火如荼,城市间的竞争愈发凸显文化特质的重要性,只有牢牢守住这些标识性文化符号,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让城市在文化对话中保持鲜明个性。
传统价值观念凝练软实力价值内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持久力源于价值层面的深度认同。中华文脉传承中形成的“仁义礼智信”“开放包容”“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跨越千年仍具现实生命力,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可持续的精神支撑。曲阜以孔府、孔庙为载体传承儒家伦理,让“崇德向善”成为城市发展的价值底色;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其“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所蕴含的开放基因,至今仍是城市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这些内生性价值观念比外来理念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市民共识、吸引外部认同,构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文化遗迹构筑物质载体。历史文化遗迹是文脉传承的物质见证,让抽象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杭州西湖不仅留存着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的印记,更通过“三潭印月”“断桥残雪”等景观,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学理念转化为城市名片;苏州平江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既保留了古城肌理,又通过茶馆、手作工坊等业态活化,让历史空间融入现代生活。这些物质载体如同城市的“文化年轮”,使市民的文化自信有了具体依托,也让外来者能直观感受城市的历史厚度。
02
面临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本土与外来的多重考验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着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本土与外来的多重考验。部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文脉断裂、价值迷失、载体空置等问题,制约了文化软实力提升效能。
文脉传承存在“碎片化”风险。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因大拆大建导致历史街区消逝、传统技艺失传,文脉传承失去连续性。有的地方将历史文化遗产简单等同于“文物标本”,割裂其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使文化符号沦为静态展示;有的地方过度依赖商业开发,将古街巷改造为同质化商业街,掏空了历史空间的文化内涵。非遗项目面临的代际断层问题尤为突出,部分传统技艺因缺乏市场活力、传承后继无人而濒临失传,文脉延续的链条出现松动。
价值传播存在“表层化”倾向。一些城市在文化建设中重形式轻内涵,热衷于打造“网红地标”“打卡景点”,忽视了对价值观念的深度挖掘。有的简单移植外来文化符号,导致本土文化精神被稀释;有的将文化建设等同于节庆活动、景观改造,未能将传统价值理念融入城市治理、市民生活。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做法,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缺乏价值支撑,难以形成持久影响力。
载体利用存在“低效化”问题。部分历史文化遗迹因保护手段单一、活化路径狭窄而陷入“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有的古建筑仅作为参观景点,未能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有的非遗项目停留在技艺展示层面,未能通过现代设计、数字技术实现创造性转化。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与文化建设规律的统一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转变”,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等,这正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根本遵循。
03
让文脉赓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互促共赢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内在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的核心体现,其根基深植于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之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要立足文脉传承这一根本,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文脉赓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互促共赢。
深挖资源,筑牢文脉传承根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是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清醒认知。要通过学术研究、田野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城市历史沿革、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建立完善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要加强非遗活态传承,通过“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方式,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既解决传承难题,又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科技赋能,创新文脉表达形式。数字技术为文脉传承提供了新思路。要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同时,要推动文化资源与数字产业融合,开发文创产品、数字藏品等新业态。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影视IP+线下体验”模式,让唐代文化元素成为消费热点,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空间活化,构建文化生活场景。历史文化遗迹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日常生活。要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将历史街区、老建筑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武汉昙华林采用“绣花”“织补”等方式,增加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公共开放空间,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广州永庆坊在修复骑楼建筑的过程中植入粤剧艺术博物馆、非遗工坊,让老街区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等,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尝试。同时,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将文化元素融入社区规划,建设口袋公园、文化长廊等场所,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获得感。
传播增效,塑造立体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讲好城市故事。要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矩阵,用生活化、故事化的表达传播城市文化。淄博通过烧烤美食传递“热情好客”的城市精神,乌鲁木齐借“烟火生活季”“洛宾艺术季”等系列活动让城市的鲜活魅力尽显,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接地气的传播更能引发情感共鸣。同时,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利用世界城市日、国际友城等平台,展示城市文化魅力,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
治理协同,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制度支撑。要健全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将文脉传承纳入城市规划刚性约束。要建立多元参与机制,鼓励市民、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将文化软实力指标纳入城市发展考核,引导地方政府重视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文脉传承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具“活力”又有“温度”。唯有如此,才能构筑起强大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为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坚实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