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再次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过紧日子”不仅是财政纪律的刚性要求,更是新时代干部锤炼党性、践行宗旨、淬炼作风的必修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从灵魂深处树牢节约意识,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条例》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坚持“从严从简、依法依规”原则,这既是纪律约束,更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站位的考验。当前,个别干部仍存在“花公家钱不心疼”的惯性思维,究其根源,在于宗旨意识淡化、特权思想未除。新时代干部需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力量,将“过紧日子”与“人民至上”理念深度融合,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重温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传统,在民主生活会上刀刃向内检视“四风”问题,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敬畏之心对待公共资源。只有将“公帑姓公”的理念融入血脉,才能从“要我节约”的被动服从升华为“我要节约”的政治自觉。
节约不是目的,为民才是根本。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本质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条例》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保障公务活动正常开展”,这就要求干部在厉行节约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一方面,要刀刃向内压缩非必要行政开支,严控“三公”经费和形象工程,将省下的资金精准投向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另一方面,要转变工作作风,以“轻车简从”取代“层层陪同”,用“四不两直”调研替代“过度留痕”,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把更多精力投入服务群众。此外,需以政务公开推动阳光用权,通过预算透明化、支出明细化,让群众看得见“政府紧日子”换来的“百姓好日子”,从而凝聚起“党群同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以制度刚性保障“紧日子”常态化,方能避免“一阵风”式治理。《条例》构建了覆盖预算编制、支出审核、采购监管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为干部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落实制度需从三个层面发力,分别是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坚持“无预算不支出”,杜绝“寅吃卯粮”“突击花钱”等乱象;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将巡视审计、群众监督、媒体曝光等手段有机结合,对浪费行为实行“零容忍”;创新技术赋能,通过公务用车平台统筹调度、电子化审批压缩流程、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让科技成为制度执行的“助推器”。更重要的是,可将“过紧日子”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对铺张浪费者“一票否决”,对厉行节约者正向激励,推动节约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习惯”。
修订后的《条例》既是作风建设的“指南针”,也是干部成长的“磨刀石”。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以“紧日子”精神为帆,以制度规范为舵,以为民初心为锚,在思想上紧一寸,行动上严一尺,作风上实一分。唯有如此,方能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民心,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开辟新局,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担当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疾风(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