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每日电讯以专版形式聚焦武汉市黄陂区,深度报道其紧扣“加速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新型城区跨越、奋力推进现代化强区建设、在重塑新时代武汉发展之‘重’中勇当新承载、强支撑与排头兵”的生动实践,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城市与乡村的发展,都需紧跟这一要求和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脚踏实地,方能步步为营。
“一部武汉史,半部黄陂书”,作为武汉市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黄陂近年来借助区位和生态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在党和国家利好政策的引领下,黄陂形成了“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引擎、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融合良好局面,正大踏步向前迈进。
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挥大优势。曾经,黄陂是一个农业大县,多数人口依赖农业为生。二十多年前撤县设区后,黄陂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勤劳热情、敢为人先且追求卓越的黄陂人,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优势,确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大方向,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是黄陂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黄陂充分发挥都市近郊、生态资源和木兰文化三大优势,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文化与旅游的交融,为黄陂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黄陂成功打造18个A级景区、2000余家精品民宿和227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构建起“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文旅发展格局。2024年,华中最大的室内滑雪场——甘露山国际滑雪场在黄陂盛大开业,成为黄陂文旅新地标。这一年,全区接待游客数量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7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10万人,带动36万人吃上“旅游饭”。这充分证明,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优化发展方向,多措并举,壮大新产业。黄陂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以稻香、花香、茶香、果香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农业总产值达260亿元,约占武汉市的1/3。鼓励农户成立各类合作社,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加强农机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建成规模种植基地10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53家。全区打造水稻、油菜、小麦、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一批新农人以新理念、新技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同时,依托全区34万亩养殖基地及湖北546万吨淡水产品产量,黄陂建成华中最大中央厨房集群、玉湖冷链312亩冷链基地、广东恒兴10万吨水产加工项目、武汉绿坡食品智能化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建设集农产品冷链、仓储、加工、流通等于一体的全市唯一现代农产品加工园,也是华中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中心,正奋力打造超大城市近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这启示我们,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发展动力,未来可期,打造强品牌。黄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做大做强以攀升科技为龙头,木兰智汇谷、木兰智创谷为支撑的全省首个信创产业园,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每年净增百家,正加快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阵地。攀升科技落户黄陂以来,高性能定制电脑连续9年全球销量第一。以比亚迪武汉弗迪电池为龙头,华数锦明、惠强工业园等为支撑的新能源制造基地已在黄陂发展壮大。在黄陂临空产业园,周大福、爱帝针纺等一批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周大福产业园二期全面启动,将建设全球最大时尚珠宝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产值可达200亿元。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已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贸易平台,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5届。黄陂正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现代产业聚链成群,加快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新型城区转变。这让我们看到,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征程时不我待,新使命催人奋进。黄陂的综合优势催生了火爆的全域旅游,打开了生态经济发展、农业全面振兴的巨大上升空间。未来,黄陂需进一步突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走出一条生态改善提升、村湾美丽宜居、旅游提档升级、农民就地致富的生态经济、旅游经济、产业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奋力推进现代化强区建设,让黄陂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早日成为武汉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实力的新城区,成为武汉都市圈的靓丽风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灿(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