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完善考核工作评价制度,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简单有效的综合考核工作评价体系。”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关键抓手、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考核在推动工作落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些领导干部总把考核视为唯一手段,好比“单腿拐杖”,弃之则举步维艰,工作难以落地,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本位主义”“思维惯性”。
当前,随着新一年度的重点工作有条不紊地铺开,各地正在相继出台2025年度考核方案,应该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要求,提升思想认知、走出思想误区,以为基层减负为导向,以精简优化考核为抓手,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压减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切实为基层考核“瘦身”、为干部“减重”、为发展“助力”。
解开“思想禁锢”,莫让考核“只唯一”。压着干不如带着干。考核的目的是推动工作落实,但有的牵头部门却将其视作推动工作的唯一法宝,尽管该项工作既非重点,也非特色,但仍要一味要求纳入政绩考核内容,以此来体现对上级工作的重视。倘若过度强调和看重考核权,简单“以考代管”,形成“考核依赖”,不仅会给基层带来沉重负担,也容易滋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和问题。近年来,中央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的通知》《关于精简优化基层考核的通知》等文件,对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解决基层考核过频过繁、过度留痕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应该加强对最新考核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统筹规范用好督查、检查、考核等多种手段推动工作落实,注重日常调研,多深入一线和现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摒弃“繁琐哲学”,莫让考核“只唯多”。考核指标贵在精、不在多。据统计,中央自2023年12月至今先后7次通报共20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就有山东临沂费县实行“千分制”甚至“双千分制”“三千分制”考核体系,还有的考核过频过多,实行月度排名、季度通报。建立这样的考核体系,初衷肯定是想充分发挥考核区分优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的作用,但会让基层干部重磅压身、苦不堪言。倘若任何工作都纳入考核,内容繁多、细则冗杂,缺乏主线、没有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让考核“偏了靶”“跑了调”。因此,考核不能搞“大杂烩”“一锅煮”。各地各部门应根据中央要求,立足地方实际,突出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剔除重复性、一般性、日常性指标,精简数据难以考证的指标,做到精简而不失效,全面而不冗杂,让考核指向性更明、精准性更高、操作性更强,确保考的是“干货”、出的是“实效”。
破除“思维定式”,莫让考核“只唯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考核更不是考一时之功。随着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深入开展,很多地方取消了对村(社、区)的考核,减少了不必要的实地考核,但仍有一些地方牵头部门认为不到现场考核、不看台账资料,难以考评打分,还存在看“评时”非“平时”、看“材料”非“实料”、重“显绩”轻“潜绩”的传统思维、错误认知。回顾以往,一到年终考核,扎堆进驻的考核人员、堆积如山的迎检台账、满屏滚动的考核信息,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考核方式只会让基层陷入“文山会海”“材料漩涡”,忙于“绣花”、疲于应付,追求形式“好看”,而忽略实质“好用”。考核重在日常、贵在平时。在考核时,应该转变考核观念、改进考核方式,推动看一时向看平时转变、看一段向看一贯转变,注重日常了解和情况掌握,做好数据实时采集和监测分析,不断提高考核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考核是“指挥棒”,但非“万能卡”。在思想上,要重视考核;但在实践中,不能依仗考核。坚持以科学为依据,以实绩为导向,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基层考核“瘦身”“健体”,使考核回归带动激励担当、干事创业的本源,实现以考促干、以考促效的良性循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成炫乐(黄石市委组织部)
责编: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