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5月10日,山东一考生姜某在与同学乘坐网约车赴考点途中,因抢救并护送突发心梗的同学就医,耽误参加首场春季高考语文考试,“能否增加一次补考”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5月14日,山东省考试院发布公告称,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
“太棒了!”“做法及时,支持!”“为正能量破例,值得点赞!”姜同学可以补考的消息让广大网友放心了,有网友留言:“他已经交出了人生最好的答卷。”
在人命关天的紧要时刻,这位年轻人脑子里只想着同学的安全,在展开急救措施的同时,一路护送同学去医院,确认现场不需要自己后才赶去考点。当地考试院了解情况后,启用副题为其安排补考,不仅是对个体善举的肯定,更彰显了制度应有的温度。
善良需要勇气,也需要保障。姜某危急关头的选择令人敬佩,但若因行善而承受不可逆的损失,难免会让人们在类似情境中犹豫动摇。此前,也有不少网友对破格补考产生担忧和质疑,认为如若为姜同学“开先河”,后续就会有很多人“钻空子”,在补考上“做文章”“走后门”,影响考试公平。然而,若仅仅因为这种可能发生的担忧,就在制度执行上“一刀切”,无视见义勇为者的代价和损失,恰恰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更多胸怀大爱、积极向上的新一代,而不是更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制度的本质是服务人,而非束缚人。此次事件中,副题机制的启用既维护了考试公平,又守护了社会良善,体现了规则与人性化的平衡,传递出“好人不吃亏”“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是在用制度的善意推动社会的进步。那些对“破例”的隐忧,实质是担忧制度在实施中“变形走样”,成为某些人从中牟利的“缺口”。消解这种担忧,更需要不断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问责和惩戒机制,通过制度的有效公平落实,进一步提高其公信力和认同度。
“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当制度能够为善行兜底,将激励更多人敢于挺身而出,让道德勇气与规则保障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