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观舆 | 青年不婚现象背后的传播因素待关注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现在部分年轻人不愿结婚了的笼统认知,得到了官方数据的印证。民政部网站4月25日发布的《2025年1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结婚登记数量较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此前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较上一年骤降20.5%,创下40年来的新低。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3》的数据则显示:2023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达2.4亿,其中,当年25岁至29岁的人群未婚率约51.3%。

结婚率下降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危机,但其背后也有价值理念方面的进步意义,比如体现了年轻人敢于跳出传统观念束缚,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更加注重自我感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陪伴。据《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低质量的恋爱,不如高质量的单身”话题累计有超165万年轻人参与。

结婚率创新低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是如今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中,互联网社交平台信息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是信息透明助推婚恋观更客观理性。当前,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信息传播放大,基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信息解构重建了社会认知,严重挤压着传统婚恋观念对年轻人的影响力,信息面的广和全有助于年轻人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判断,形成所属群体独有的婚恋观念,并通过社交平台凝聚形成共识。过往适婚年龄群体的婚恋观有盲从成分,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教育、身边人的影响、熟人社会带来的社交压力等,均让其很容易接受“人人都要结婚生子”的理念,但如今社交平台的信息却告诉年轻人,结婚非必要,甚至有风险。

二是负面事件加剧忧虑固化认知。当前对年轻人婚恋观影响较大的几方面内容包括:已婚男女恶性纠纷、家庭暴力、凶杀案等事件,让年轻人形成“结婚有人身安全风险”“不婚不育保平安”的理念;婚后鸡零狗碎、夫妻吵架、婆媳难处、孩子闹心等内容让年轻人产生“结婚导致生活质量、幸福感下降”等理念;受到经济下行、就业生存压力、教育内卷等负面信息影响,让年轻人形成“单身一个人受苦,结婚两代人受苦”“不生孩子不让他受苦”等理念。

三是虚假繁荣抬高群体心理预期。社交平台针对高价彩礼、结婚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高配,以及拜金倾向内容的炒作,推高了年轻人对婚姻生活的心理预期。算法精准画像持续推送完美女神男神等内容,以及AI配偶均提高了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再如社交平台流传“怕老婆”“女性为王”“宠成公主”等内容创作,客观上抬高了部分女性对婚后男性在家庭生活表现方面的心理期待。

四是深度内容存传播影响力局限。当前社交平台碎片化的内容传播,决定了一些冲突激烈、猎奇类内容获得更高推荐,一些理性客观、深度内容则相对缺乏传播影响力。这导致渲染两性关系中的冲突矛盾类内容传播频次高、范围广,关于“婚姻的本质是责任”的理念,以及婚姻需要对下一代持续付出等客观现实难以获得传播,更谈不上获得价值认同。缺乏了理性客观声音的引导,自然导致相关内容负面强化效应愈演愈烈。

当然,改善结婚率走低现状,更多有赖于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多举措消除年轻人生活压力,提升群体婚恋情商和社交能力等。但针对性优化算法推荐,主动加强议题设置引导,提升价值理念对冲内容的发布频次和传播效能,可能有助于全社会形成更加理性、客观的婚恋观。

专题:东湖观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观舆 | 青年不婚现象背后的传播因素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