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郝明曦 彭强 寇志伦
11月20日一大早,晨雾未散,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柏杨坪村的山坡上,连绵起伏的栀子林里早已热闹起来,金黄栀果缀满枝头。50人的采果队伍挎着竹篮,弓着腰在林间穿梭,指尖翻飞间,饱满的栀果便滚落篮中。
采果工人正在采摘栀果
“大家动作麻利点,收购的老板下午先来拖一批。”种植大户王继明站在田埂上,嗓门洪亮。“我是镇上第一个种栀果的。2012年在外打工,偶然结识来自‘中国栀子花之乡’长阳县都镇湾镇的一个工友,听说当地栀果产业发展不错,随后决定引进上万株幼苗回乡栽种。”他指着漫山栀果介绍,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
说起栀果产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庆菊记忆犹新。“当年可不是这样,市场价格忽高忽低,果子熟了卖不出去,产业几起几落。”她抬手往山下指,“多亏帮扶单位、主管部门和镇村联手,打通了销售渠道,现在武汉的客商、本地的企业都主动找上门来收,全村80多户村民靠这1500亩栀果过日子。”
林间穿梭的身影里,有年过六旬的老人,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大家忙活着摘果、装袋,动作麻利。“今年行情好,起步价就有4块多。”“这不比种橙子效益差,还省心。”“多亏当初镇里帮着找种苗、教技术,不然哪有这好收成”......枝叶间的谈笑声撞碎晨雾,满是丰收的喜悦。
采果工人展示采收的栀果
午后阳光渐盛,穿透枝叶洒下斑驳光影。采收的栀果在田间堆成一座座“金山”,黄澄澄的果子泛着油光,引得蜜蜂嗡嗡作响。收购商秭归县康茂达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货车缓缓驶进果园,工作人员跳下车,熟练地打开电子秤。
“大家赶紧都过来。”王继明的一声吆喝,采果工人随即将自己名下采摘装袋的栀果搬出田坎,栀果滚落的哗啦声与过秤的嘀嘀声交织。村民王大姐挎着满篮栀果走来,篮沿堆得冒尖:“趁着农闲来,一天挣个两百多块钱补贴点家用也是好的。”她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眼角里满是笑意。
王继明手里一边记着斤两,嘴里一边念叨着收入:“去年收了2万多斤栀果,卖了14.8万元,扣掉人工、肥料这些成本,净赚12万。”话音刚落,周围响起一阵赞叹,有人喊道:“今年你家又是大丰收,收入还能涨!”
夕阳西下,装满栀果的货车驶离村庄,车后扬起的尘土里,是村民们采摘栀果的忙碌身影。从当初的“成活难”到如今的“产销旺”,从“愁销路”到“客上门”,柏杨坪村的1500 亩栀果,在半高山间扎下根、结出果,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果”“幸福果”。
山风掠过果园,带着栀果的清香,也捎去了乡村振兴的喜讯。枝头的硕果、喜人的收成、村民的笑脸,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美丽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