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镇的一纸通知引发社会热议。当地有关部门发布《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禁止全体中小学生参与任何形式的民俗活动,包括英歌队、腰鼓队、各类游神等。官方回应称,此举系根据上级指示部署,主要出于安全管理考虑。这一事件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文化传承与公共安全、行政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复杂张力。
安全管理固然重要,但“一刀切”的禁令恐非最优解。陈店镇有关部门出于对学生安全的关切,加强对民俗活动的管理,这本是职责所在。民俗活动往往人数众多、场面热烈,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然而,将中小学生“一律不得参与”作为解决方案,不免令人感到治理方式的简单化、粗放化。这种“宁可错禁一千,不可漏网一个”的思维,表面上解决了安全问题,实则可能切断了文化血脉的传承,阻隔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民俗活动承载的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游神活动等民俗,历经数百年传承,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文化基因与身份认同之中。对于青少年而言,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是节庆时的娱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与社会凝聚。当孩子们被隔绝在这些活动之外,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次表演机会,更是与自身文化根源的连接。文化传承如同一条河流,需要代代相传才能保持活力,一旦出现断层,修复将极为困难。保护下一代的安全与守护他们的文化根脉,本不应成为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从管理到治理,需要的是智慧而非简单禁令。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多元共治、精细施策。面对民俗活动的安全管理问题,更为妥善的方式应是制定科学预案、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现场管控、提供专业指导,而非一禁了之。国内已有不少地方提供了成功范例。某些地区在保留传统庙会的同时,通过限流措施、电子票务系统、实时人流监控等技术手段,既保障了活动安全,又延续了文化传统。还有一些地方将民俗活动引入校园,通过教学传承、文化展示、节庆教育等形式,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接触、了解,甚至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这些探索证明,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对民众情感的回应,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陈店镇的事件提醒我们,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刚性的管理,更需要柔性的智慧。如何让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新生,如何让年轻一代既安全成长又不忘文化根基,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思考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更开放的心态、更务实的态度去解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怡昕(汉阳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