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刻痕易除,心痕难消

近日,网络流传一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城墙上刻字,被劝告提醒仍未停止该行为,相关内容迅速引发网络热议,纷纷谴责该游客。官方回应称一游客在长城刻划属实,警方已对此事立案,相关违法行为将依照相关规定依法处理。每一次发生破坏文化遗产事件,都让公众愤慨,但事后的愤慨要切实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铸就坚实防线,保护好文化遗产。

筑牢“人防+技防”的管理模式,让破坏行为不能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普遍面临管理面积大、地理条件受限、经费不足、人员配备有限等多种困境,因此亟需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的防护网络,堵住缺口漏洞,提高保护成效。强化“人防”密度与专业性,加强精细化管理,在关键区域、重点时段,增加巡查人员和志愿者的配备密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能力,使其不仅能制止不文明行为,更能成为“行走的解说员”,实现管理与教育的结合,提高管理成效。提升“技防”精度与智能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部署小型无人机、自动识别功能的监控系统,对刻划、涂污、攀爬、敲击等特定行为进行AI感知与实时预警,提高事前预防能力,压缩问题产生的空间。

夯实“法治+共治”的制度基石,让破坏行为不敢为。优化管理模式可以减少相关事件的发生,但仍会有人心存侥幸,因此,必须建立起具有足够威慑力的长效制度。硬化“法治”牙齿,提高违法成本,当前,对于破坏文化遗产行为的处罚较轻,威慑力不足,这与文化遗产遭受的损害远不相称,亟需加快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与征信系统联动的黑名单制度,对破坏者实施联合惩戒,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产生足够的震慑力。深化“共治”格局,保护文化遗产,不能仅靠管理部门单打独斗,鼓励游客、网友成为“文明监督员”,让每一双眼睛都成为监控探头,例如此事件中热心游客及时提醒,并将其违法行为上传至社交平台,让游客参与保护监督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当千千万万的公众都成为文化遗产的自觉守护者与监督员,就能形成“人人喊打”的强大舆论力量,让破坏者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所遁形,从而心生忌惮。

培厚“敬畏+认同”的文化土壤,让破坏行为不想为。最根本、最持久的保护,源于内心的自觉,管理模式、制度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是约束,文化滋养则是疏通,当保护内化为一种文化习惯与情感本能,我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创设沉浸式场景,在亲身体验中筑牢敬畏根基,打造无声课堂,在现场运用技术手段,复原、讲述其历史背景、建造历程和相关历史故事,使冰冷的砖石变得有生命、有温度,让公众能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同时尝试开放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现场,亲手清理文物、参与数字化存档,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脆弱,一种对历史的深沉敬畏便会油然而生,从情感源头杜绝了破坏的冲动。创新共鸣式传播,在情感联结中强化认同归属,运用纪录片、短视频、文创产品、数字沉浸体验等现代传播手段,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深耕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人物命运与精神传承,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品,让文化遗产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唤起血脉深处的文化认同。当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引以为豪的身份象征和生活方式,守护它就成了维护精神家园的自觉行动。

长城城墙上的刻痕或可修复,但留在文明尺度上的伤痕更需疗愈,十年前“到此一游”等文字的随意刻画再次出现,这道新刻的痕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技术性修复,更是心灵层面的重建,当我们将文化敬畏内化为行为自觉,那长城就不仅是抵御外敌的物理屏障,更是守护文明的精神丰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秦超杰(汉阳区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刻痕易除,心痕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