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张世鑫 通讯员 陈旭、郑建超)当拔火罐的课堂实录成为网络“爆款”,当社区里一遍遍演示的海姆立克法真的在关键时刻救下孩子,医学知识便完成了从象牙塔到寻常百姓家的“破壁”之旅。在湖北医药学院,一个名为“科普·Doc”的短视频栏目,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专业的医学知识熬制成一碗碗接地气、有温度的“科普鸡汤”,在网络空间播撒科学理性的种子,为湖北省网络文明建设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当下,2025年湖北省网络文明宣传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让我们走进湖北医药学院,一探该校如何以“科普+志愿”的方式,将浸润温度的医学实践转化为网络文明养分,又如何让这些实践在线上线下传递弘扬,凝聚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力量。
“蹲”出来的爆款:在真实课堂里寻找科普答案
郑建超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十堰市龙王寨中草药种植合作社拍摄科普视频
“一开始,我们想做科普,却不知从何下手。”回忆起项目初创时的困境,该案例主创人员、该校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郑建超表示:“没有医学背景的团队,如何做医学科普?策划方案几易其稿,总感觉隔着一层——既怕不专业,又怕不接地气。”
转机来自于“笨办法”。团队成员干脆扛着摄像机,一头“扎”进学校的临床技能中心,“蹲点”寻找灵感。一次,郑建超在教室外听到一堂“中医拔罐”课,老师细致讲解火温控制、穴位寻找,有的学生们从紧张手抖到成功操作,整个课堂鲜活生动。
团队成员没有立刻进去,而是在门口站着观察了5分钟。“当时就想,网络上对拔罐好奇又怕的人很多,这个真实场景不正是最好的科普吗?”
这节课,催生了一条完整的拔罐科普视频。视频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真实的记录:学生初次操作的紧张、老师“酒精棉球要沥干”的提醒、用“腰上最酸的地方”代替专业术语的讲解,甚至对有裂痕火罐的风险提示,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团队成员与专家团队合影
“我们发现自己做不了‘专家’,但可以做一座‘桥’。”郑建超说,“用镜头把真实的医学课堂‘搬’到观众面前,让老师的专业和学生的成长自己说话,这样的科普自然有力量。”正是这种对“真实”的极致追求,让“大体老师”、“针灸体验”等系列视频接连成为点击量破百万、千万的“爆款”,真正让公众“看明白、用得上”。
“练”出来的守护:让急救知识在社区落地生根
线上科普风生水起,线下的生命守护同样动人。在湖北医药学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将“科普·Doc”的线上影响力,延伸至社区街巷,用十四年的坚守,织就了一张社区急救的安全网。
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开展急救知识科普
在茅箭区吉祥社区的一次“健康集市”活动中,队员高春燕正在演示婴儿海姆立克急救法。一位母亲激动地说:“去年我家孩子噎住,就是靠这个方法救回来的!”这话语像一股暖流,击中了高春燕。“那一刻,所有重复的宣讲、反复的演示,都有了意义。”她更加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家长,直到动作精准到位。
这种意义,在危急时刻更显光辉。队员陈思杨在公园偶遇有人晕倒,他迅速判断为中暑,沉着指挥群众转移患者、通风降温,直至救护车到来。“急救不仅是技术,更是关键时刻敢于判断、敢于出手的勇气。”陈思杨感慨。
而队员游格兰回老家时,用熟练的包扎技术为邻居家摔伤的孩子止血的经历,则让她看到,志愿服务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它更是一种邻里互助的温暖力量,在每一次伸手相助中传递。
从7名教师到数百名学子,十四年来,“彩虹”服务队累计开展活动2000余场,普及群众超30万人次。他们用脚步丈量了17个省份的150多个地区,也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种子,撒进了无数社区的心田。
“育”出来的样本:专业力量如何润泽网络空间
湖北医药学院的探索,远不止于几个爆款视频或一支服务队。它是一次将专业优势转化为网络文明建设力量的系统性实践。
学校着力建强“科普博士团队”,让一批医术精湛、善于表达的博士走上前台,用“菜单式”的科普课程回应公众关切。同时,依托全省最大的生命科学馆等实体场馆,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敞开大门,让科普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触手可及。
该校位秀丽博士在开展公筷使用相关科普实验
从张勇洪教授科技助农的实干,到李丹丹与钦闪闪博士夫妻的榜样力量,再到“彩虹”队员在社区和危急时刻的身影,湖北医药学院通过网络科普与线下实践的深度融合,生动诠释了何为“服务人民”、何为“严谨治学”。
如今,学校的网络作品屡获省级大奖,并成功入选“湖北省网络素养教育示范基地”。当专业的医学知识,遇上有温度、接地气的表达,就能超越校园围墙,在网络空间激荡出理性的清流,润物无声地滋养着网络文明,为健康中国建设夯实最广泛的社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