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突破年龄桎梏,聚焦能力本位

近期,上海、江苏、湖北等地率先放宽公务员招聘与遴选年龄限制,2026年度国考更将报考年龄上限提至38周岁,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年龄延长至43周岁。这场从地方探索到全国共识的改革,标志着人才选拔机制正向更加科学、包容的方向迈进,对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引领就业观念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顺应人才结构变迁 为高素质人才“蓄水池”扩容。当前我国人才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据教育部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跃升至2021年的57.8%,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才的培养周期也明显延长,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类人才需更长时间积累执业能力。同时,职场人通过继续深造获得高学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此次年龄放宽,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回应,为兼具实践经验与专业学识的成熟人才开辟通道,打破“唯年龄论”的选拔惯例,使人才“蓄水池”既能吸纳新鲜血液,也能留住经验丰富的“中流砥柱”。

对接人口结构转型 激活人才队伍“黄金期”。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35岁左右往往是专业人才的“黄金期”,他们既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入职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缩短培养周期,降低用人成本。长期以来,35岁门槛导致大量优秀人才被排除在外。此次改革通过放宽年龄限制,不仅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避免同质化,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更释放了成熟人才的创新活力。他们多元的社会阅历和专业视角,能为公共服务创新注入新动能,激活人才队伍“一池春水”。

引领就业观念革新 构建“反内卷”人才生态。国家公务员局解析年龄放宽是配合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随着职业生命周期的延长,行政部门率先打破“年龄即门槛”的传统,为全社会用人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强调,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传递了“重能力而非重年龄”的鲜明导向。这一变革不仅能拓宽人才流动渠道,推动就业市场公平化发展,更能倒逼企业摒弃“年龄歧视”,转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当“35岁危机”逐渐消解,职场人将更关注能力提升而非“年龄焦虑”,形成“各展所长、各尽其才”的良性生态,助力社会从“内卷竞争”转向“创新驱动”。

公务员招录年龄调整,既是我国对劳动力结构变迁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精准回应,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实践。从打破“35岁天花板”到构建“能力本位”生态,这场改革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关乎国家人才战略的未来。期待更多行业突破年龄桎梏,以能力为核心构建选拔机制,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路径的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当年龄不再是门槛,能力成为硬通货,必将汇聚起更广泛、更强劲的人才力量,一个更具包容性、创新力与可持续性的人才强国正在走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青彦(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突破年龄桎梏,聚焦能力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