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峻,极端天气频发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险源。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面对灾害性天气,深刻把握和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及时、高效、准确地将灾害预警、防护建议和处置举措传达给公众,以实现快速预警、科学引导与民众动员,既是新时期城市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务新媒体的使命和担当。
近年来,“浦东发布”抖音号(以下简称“浦东发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指引,围绕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创新策划新媒体直播、采编优质短视频内容,累计播放量2亿+、直播流量1亿+。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综合传播力影响力调研报告》中,“浦东发布”连续多次位列传播力影响力榜单榜首。2023年度,还荣获上海市广播电视媒体融合优秀案例。
一、自然灾害应急传播
的重要实践路径
面对灾害性天气,“浦东发布”通过内容策略(现场+互动+剪辑)、技术手段(移动直播)、机制创新(追风小组)以及平台融合(多平台联动)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从“政府主导”向“平台适应、用户参与、治理协同”转换的实践路径。
(一)
通过内容策动,汇聚应对灾害力量
在社交媒体与算法平台主导的新媒体语境下,平台推荐机制以“用户偏好”和“内容传播力”为驱动,政务新媒体若想占据话语权,必须融入平台生态,适应内容逻辑和运营规律,用短视频吹响“集结号”、发布“动员令”。
2025年7月30日凌晨,台风“竹节草”在浙江舟山朱家尖登陆,当日16时40分前后在上海奉贤区沿海再次登陆,给浦东带来强风暴雨。与此同时,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还发布海啸黄色预警。面对“风、暴、潮、海啸”叠加带来的复杂气象,“浦东发布”制播小组全程与市、区防汛指挥部同频共振,与铁路上海站、浦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等主要部门信息互通,在台风集中影响上海的20小时内采制发布防汛防台风主题短视频24条,内容涵盖气象预警通报、台风行进路径、防灾应急响应部署、人员转移安置、市民避险避灾指引、地铁航班交通信息播报等,兼顾权威性与可视化传播效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传递防灾救灾信息,在抖音平台播放量2000万+,评论互动量10万+,实现了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汇聚大力量。
(二)
通过直播行动,呈现新闻第一现场
塑造“云看”直播品牌和组建融媒“追风小组”是“浦东发布”在灾害报道中的重要创新实践。不同于传统记者站内播报,“追风小组”前往台风眼、登陆点等重点区域,实时呈现灾害性天气的各类动态场景,极大提升了用户代入感与风险感知能力,构建起了“第一视角、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立体传播格局。
台风“贝碧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直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2024年9月16日凌晨4时多,“追风小组”根据预报的台风路径提前到达登陆点上海浦东临港,在滴水湖附近选定直播点及时开启“直击台风‘贝碧嘉’登陆第一现场”手机直播。从5时30分到11时30分,在6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了台风登陆前风云变幻、登陆时风平浪静、登陆后狂风骤雨的画面。特别是面临瞬时风力12级的狂风,直播车辆风雨飘摇,“追风小组”仍坚守一线,生动记录下了应急突发处置等场景。直播间内,粉丝纷纷点赞,称道这是“最有现场感的直播”。本次直播累计曝光人数3500万+,评论次数4.5万+,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达到10.91万人,直播信号内容被央视、新华社、中青报、中国蓝新闻、看看新闻等10多家媒体采用。
(三)
通过渠道联动,构建立体传播矩阵
横向上,加强媒体发布矩阵建设,牵头建立由“两微一端一抖一号”构成的“新媒体主阵地、全网协同扩散”的传播格局。纵向上,强化与职能部门协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通防汛减灾的各个环节,最大可能汇聚多元信息,解决“信息饥渴”。通过横向协同、上下贯通,在信息分发与反馈层面形成全域传播网络。
2021年7月26日,台风“烟花”登陆华东沿海,“浦东发布”推出以抖音号为主,以客户端、视频号、微博为辅的直播矩阵,策划了长达48小时的“抗击台风‘烟花’”新媒体直播项目。主直播室设在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防汛指挥部所在地),辅以浦东机场、海塘一线、轨交站点、迪士尼园区等十余个重要点位联动,每个点位均由专业记者值守,实时推送现场画面,并连线主直播室进行局势评估与现场反馈。这类“主控+分支+连线”以及全媒体直播矩阵的直播结构,使公众在平台上可获取覆盖“城市运行全链条”“直播发布全渠道”的信息视图,让用户既了解宏观应对部署,又获取自身所处区域的微观安全动态。数据显示,这场直播曝光超过2500万次,互动总量近10万次,体现出在重大灾害报道中,深度融合直播技术与城市治理逻辑的传播优势。
(四)
通过用户互动,协同情绪风险反馈
在灾害性天气新媒体直播中,“浦东发布”邀请专业人员适时发布各类实用信息和避险建议,及时回应粉丝关切;粉丝也可评论、提问并实时报告身边安全隐患,同频共振式的“双向奔赴”构成灾害传播中难得的“政府—平台—用户”三向互动模型,既唤起了公众的防灾意识,也营造了良好的防灾抗灾舆论场。
2024年9月19日18时50分前后,台风“普拉桑”在浙江省岱山县登陆,在即将二次登陆上海东南沿海之际,“追风小组”迅速在南汇嘴开展直播,第一时间将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一重要信息广泛告知受众,提醒浦东东南地区将会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务必尽快转移地势低洼处的车辆等财产,获得了受众的大量互动和肯定。本次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达2万+,累计曝光人数500万+。用户还可以在直播评论区主动标记所在区域、上传积水点现场视频,反映受灾情况,从而通过政务新媒体实现了“用户共同参与灾害报道”的UGC协同模式。
二、自然灾害应急传播
的关键角色转换
在自然灾害应急传播中,“浦东发布”一直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展现了政务新媒体的媒介担当,实现了从单一的防灾减灾信息通知者向多元的舆论引导者、公众连接者、社会凝聚者等角色的转型。
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做舆论引导者。风险沟通理论强调,信息的接受效果不仅取决于“发布者的权威性”,更依赖“受众的理解能力、接受意愿与互动参与”。传统灾害传播往往以“政府告知—公众接收”为核心,信息传播路径相对单一,内容多为预警通知、官方通报等。然而,在社交平台环境中,公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更是内容评论者、二次传播者乃至内容贡献者。“浦东发布”正是在这种逻辑下,将用户视为传播生态的一环,在直播中设置“问答时间”“险情上报”等环节,引导用户参与式互动。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信息抵达率,也增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任。
此外,媒体肩负着防灾减灾信息正面传播、主动引导的责任。如何在扩大用户参与的同时,维护信息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准确性,是政务新媒体在新媒体舆论场中的一大挑战。“浦东发布”始终保持底线思维,及时澄清不当留言,并通过权威表达引导情绪。例如,在“贝碧嘉”直播时,有粉丝觉得“风平浪静,没什么大不了”,主持人告知“台风眼并不是风力和雨量最大”的关键信息,提醒大家不要麻痹大意;在“普拉桑”直播评论区出现“黄浦江倒灌”“浦东滨江被水淹没”等谣言时,主持人迅速引用官方数据辟谣并提示公众查看权威信息通道。
从“正襟危坐”到“拥抱算法”,做公众连接者。社交平台的内容推送机制深受算法驱动影响,优先推荐“高互动率”“强视觉冲击”“高完播率”等内容。这要求政务新媒体在内容策划上,不仅注重信息权威性,还需适应平台节奏,嵌入用户思维,如使用“倒计时提醒”“现场特写画面”“短平快剪辑”等方式来提升内容留存度与平台推荐值。“浦东发布”在“贝碧嘉”直播中综合运用“连麦+切换点位+文字弹幕”等形式进行动态报道,极大提升了平台流量表现。
从“客观叙事”到“共情暖心”,做社会凝聚者。防灾减灾信息传播应兼顾“功能性信息传递”与“情绪性安抚”,构建政府与公众间的信任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动员与协同。极端天气信息传播中,开放式舆论场合下,情绪化语言、未经证实的消息极易引发踩踏式恐慌和悲观,凝聚社会共识,传递必胜信心至关重要。
2024年,台风“贝碧嘉”重创浦东城区,树木倒伏,道路积水随处可见,也给市民的心理带来了一定创伤,“浦东发布”制作了短视频《红黄蓝绿紫,城市里的他们在坚守》,呈现道路养护、公安民警、医疗救护人员为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所付出的努力,让市民感受到危机时刻的暖意。2025年,台风“竹节草”让浦东城郊的果农损失惨重,正值上市期的水蜜桃、翠冠梨被大量吹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浦东发布”发起爱心购买活动,最大可能减少农户损失,让人们感受特殊时期的暖心。
三、政务新媒体自然灾害
应急传播的改进方向
灾害性天气常伴随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对灾害性天气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政务新媒体在找准自我定位的同时,也要在预案完善、专业精进、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传播新范式。
“快”字当头,建立媒体灾害性天气传播内容预案。像台风这种灾害性天气,其行进路径、影响程度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媒体应复盘过往成功直播脚本、重点点位地图、专家连线安排等内容,形成标准化内容模板并建立“灾害信息传播预案”。预案应与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同频共振,细分各类响应机制,以便未来快速调度资源、启用直播机制。同时,预案可按照自然灾害种类分为“重大台风”“强降水”和“高温预警”等,覆盖“传播节奏安排”“平台操作流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等内容。
“专业”优先,加强新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传统媒体从业者普遍具有采写编播能力,但在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剪辑、直播互动、算法优化方面相对薄弱。应加强对采编人员的跨平台培训,培养兼具新闻判断力、技术操作力与内容策划力的“全媒体人才”,并在重大灾害中组建“采编+技术+平台”协同小组,提高响应效率与传播专业度。
“底线”为要,完善防灾减灾报道的伦理规范体系。在追求传播力的同时,必须强化防灾减灾报道的伦理责任和安全责任。新媒体内容的音乐、画面包装的色调、主持人的服饰和语调等各种元素都应避免“灾难娱乐化”“灾难审美化”“灾情煽情化”倾向。另外,媒体应明确极端天气下报道的安全底线和直播中的禁区,切实保障报道人员生命安全。政务新媒体还可与平台、学界共建《新媒体应急传播伦理指导手册》,确保内容导向的科学性与人文关怀。(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主任、主任编辑)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9期
原标题:《创新政务新媒体自然灾害应急传播——以“浦东发布”抖音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