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故宫古代消防队教你拯救六年前的巴黎圣母院

六年前,巴黎圣母院那场令人难以忘怀的重大火灾,作为一场全球级的重大文化灾难,曾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

“4·15巴黎圣母院火灾”

图为当日19:51从勒内·维维亚尼广场拍摄到的巴黎圣母院屋顶火情,图源wiki

巴黎圣母院有着852年历史的中轴塔在火中坍塌,被称为“森林”的木质屋架也毁于一旦。

所幸,巴黎圣母院现在已经修复完成,在 2024 年 12 月 8 日就已正式重新对公众开放。

灯光照亮的巴黎圣母院,图源Agence France-Presse

作为全球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也同样饱受火灾的困扰,但历史上的明清帝王曾采取多种管理措施来防范火灾,甚至皇帝也会亲自下令禁烟。

尽管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构造和故宫的传统木结构并不相同,但它们都存在防火措施缺位、依赖天然木材、火势传播较快等问题;如果深入了解故宫的防火故事,亦会对今天的巴黎圣母院火灾之殇有所裨益。

在故宫系列《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

一、究其源头,杜绝火源

顺治年间,宫中就出现过因吸烟酿成火灾的事故。

《胪欢荟景图册》中的天安门及金水桥

据《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载:

“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乙未,有拜禅妻及广泰家女子赖氏,放鹅于金水桥前,坐红衣炮绳堆上吃烟遗火。”

两名放鹅的妇女在天安门外的金水桥前抽烟,而周围正堆满了炮绳。

不料烟上的火星掉落,点燃了三万三千八百余斤的炮绳,烧毁了两百余辆炮车,还焚毁了宫中一百二十余间库房。

故宫博物院藏黄色缎钉绫玉棠富贵如意纹烟荷包

康熙也深知吸烟是宫中的火灾隐患之一,他幼时在养母家吸过烟;但当他登上帝位后,为了以身作则,便永远戒了烟,成为禁烟的倡导者和表率。

据《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载:

“……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二、畏忌火灾,门不带钩

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故宫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似乎为错字。

故宫

午门和太和门的匾额

以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其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

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误地”书写,与紫禁城的防火避讳密切相关。

据《茶香室丛钞》载:

“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故招火厄。遂撤额投火中,乃息。后书门额者多不勾脚。”

在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的这场火灾中,火势蔓延至门。有大臣认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招致了火灾。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投入火中,玉牒殿的火灾很快被扑灭。

那么,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就发生在午门。明永乐十三年正月的元宵节,午门发生火灾。此外,太和门在历史上也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的火灾最为严重。由上可知,门字不带钩并不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三、内金水河,实用防火

在与火灾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紫禁城的历代保护人员积累了丰富的防火经验,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紫禁城西北的筒子河水关

内金水河的弯曲设计,使其能够充分接近部分宫殿建筑,及时提供消防水源。

据《翁同龢日记》载:

十二月十六日清晨,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被告知贞度门发生大火,连忙驱车从午门左掖门进宫。他看到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桥下,救火人员正试图从内金水河取水。

文渊阁及阁前的内金水河

尽管取水过程迟缓,耽误了贞度门火灾的扑救,但内金水河的消防功能显而易见。

不仅如此,清代在复建部分建筑时,也充分考虑防火需求,尽可能将其选址靠近内金水河。

清乾隆四十一年建造的“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内藏《四库全书》,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火灾的威胁,文渊阁被精心选址于文华殿区域的内金水河后方。

太和门广场前的内金水河

巴黎圣母院火灾,是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的转折事件;它与故宫,都在火灾面前表现出相似的脆弱性。

而最为巧合的是,后来的调查显示,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很可能是由一根被脚手架公司工人丢弃的烟头引发的。

一根烟头何其渺小,但其造成的情感与文化损失又是何其浩大。

故宫博物院藏西洋火镰

或许,火灾唤起的,就是对文明的敬畏。

它尽管伟大,但有时却脆弱得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上述图文均摘录于在故宫系列《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跟故宫防火有关的故事,那么周乾所著的《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不容错过。

编辑:竹什塔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故宫古代消防队教你拯救六年前的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