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弥合信任落差、提升公信力,应该成为此事反思的重点
8月3日上午,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通报了“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其中,奔驰车女司机侯某某系钦州一家民企员工,非公职人员,父母均为村民。侯某某丈夫黎某系二级消防士,所亮证件是黎某的行政执法证,放在了妻子车上。因未妥善保管证件导致被非法使用,当地消防救援支队已对黎某立案调查。
关于“平头哥”李某某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通报称侯家与李家是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李某某常年在外,不认识侯家父女,但侯父认出李某某,说出了对方的个人信息,不存在现场查询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警察上门是因为侯某某等人报警称,侯某某的车牌信息被发布在网上,收到多地多条违停挪车信息,怀疑车辆信息泄露后被套牌,侯某某一方请求民警陪同去找李某某解决此事。
↑截自澎湃视频
该调查通报,基本勾勒出了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亮证女”并无特殊背景,不过是“狐假虎威”,冒用丈夫证件,所驾奔驰车为贷款买来的二手车,能“说出对方信息”因为碰巧是远亲,知根知底。而警察不为李某某出警、为侯某某出警,均有合理解释。至此,诸多疑点比较清晰。
可以认为,这是一起由多个“巧合”阴差阳错造成的纠纷。丈夫的执法证凑巧出现在“亮证女”车上;“亮证女”的父亲凑巧认识“平头哥”;民警上门系“亮证女”一方凑巧请来陪同,等等。一连串本身并无关联、却又恰好出现的牵扯,让这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由此导致的误会也越来越深。
一些网友认为,“这也太巧了吧”。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在一个不算大的生活场域,彼此之间存在亲缘、地域、职业等交集,并不让人意外。真正让人忧虑的是,“巧合”背后,或隐或显存在于当事人乃至围观者中的特权思维和特权想象。
开车在路上,难免遇到会车、超车等小纠葛,本来算不得什么。可到了“亮证女”那里,这事似乎成了“你给不给我面子”,乃至“亮证唬人”。不禁让人怀疑,她一贯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如此霸道,丈夫的执法证件放在她车上,是不是只亮此一次。
据此前报道,双方车辆最终本已错车过去,但奔驰车上的男子一句“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结合女子拿证和掌握其个人信息等行为,李某某觉得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后来“亮证女”一方上门要求李某某删除视频时,本该友好协商,结果请警察陪同,更加剧了对方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多大点事?明明退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结果一误再误,多个环节都没处理好,最终闹到难以收场。从亮证“唬人”到“坑人”,根源还在于倚势凌人。“亮证女”一方的行为背后,反映出其内心盛气凌人的特权意识。
复盘此事之所以在网上闹开,也与一些人习惯性的特权想象有较大关系。如何弥合信任落差、提升公信力,应该成为此事反思的重点。毕竟,一起偶然的交通争议、一次普通的民间纠纷,依法依规合理处置就好,不该演变成牵扯广泛的公共事件。唯有彻底祛除特权思维,约束个人言行的边界,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热点舆情中的特权想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胡栖安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