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唐天琪 通讯员谭婷)随着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临近,汉阳区深挖区域教育优势,以智能技术为引擎,围绕“虚拟实验规模化”“水科技品牌化”“馆校融合项目化”“科技学苑服务化”四个重点方向,打造智慧教育样板,创建区域推动科学教育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智能引擎驱动,打造科学教育新生态
汉阳区直面科学教师配置不均、资源分散等难题,以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服务系统为依托,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及区内12所中小学,共建“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实践共同体”。武汉市楚才中学教师阮芬芬开发的《关于“爆炸”的那些事儿》等创新课例在全省推广,实现“虚实结合”的教学革命。目前,该区已建成两个国家级实验区,7项案例入选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跨界融合创新,构建特色育人新场景
立足“两江十湖”生态优势,汉阳区组建22所水科技联盟校,开发“启蒙—实践—创新”进阶式慕课课程。小学阶段开展水资源保护启蒙,初中阶段开始涉及水质检测等实践操作,高中阶段则聚焦科研创新。“莲花湖水生态修复”等10项成果已应用于社区治理。同时,联动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打造“科技蓝”实践矩阵,钟家村小学“智慧百草园”等校内特色场馆向公众开放,形成“校馆社”协同育人网络。
市区校一体化,激活教育普惠新动能
依托教育云平台,汉阳区建成汇聚61门优质课程的“科技学苑”慕课资源库,并组建一支由院士、企业专家组成的科技学苑志愿服务队。西大街小学教师张为民通过线上慕课指导社区青少年制作红船,实现优质资源“云端共享、线下落地”。近三年,学生科技创新发明类成果获国家级、省级荣誉610项,此外,每年约百名学生凭科技特长入围985高校强基计划。
名师引领发展,培育科学教育新梯队
在数字教育实践中,汉阳涌现出“坚守科技环保教育23年,培养科技服务志愿者1.2万余名”的张爱华、“躬耕科技教育一线,投身爱水护湖的民间湖长”周厚超等卓越名师。在名师的引领下,区内教师先后获批省市级重点课题20项,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等重点、核心、CSSCI期刊发表教研论文74篇,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汉阳区坚持“数智赋能、知行合一”理念,推动模式共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共育,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孕育了一群躬耕科技教育一线的名师队伍,为区域科学教育注入了新动力。未来,汉阳区将继续深化市区校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用数据、实例论证科学教育改革的显著成效,实现区域科学教育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点击图片查看“数字教育绘荆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