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戴文辉、黄磊、通讯员胡刚、程前锦、刘静怡)7时3分,黄孝河、常青、机场河3个CSO(雨污水合流造成的水污染)调蓄池全部开启;8时,机场河CSO强化处理设施满负荷运行;9时,黄孝河CSO强化处理设施满负荷运行……5月8日,武汉市遭遇今年以来最大强度短时降雨,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智慧调度中心在4小时内发布58条指令,大汉口片区未发生明显渍水。
黄孝河、机场河是汉口地区仅有的两条行洪排涝通道,流域总面积126平方公里,涉及江岸、江汉、硚口、东西湖等4个行政区。2022年8月,黄机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投入运行,其智慧调度平台如同一个“大脑”,实时监控2685公里管网、2000多个监控点数据,并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两小时流域内水环境、水安全变化趋势,并通过内置模型每10分钟滚动计算,生成全流域设施的调度管理策略及操作指令,通过平台下发至各厂站。
早在一周前,平台就根据天气预报发出预警。提前3天,平台向两河流域9个水务单位下发调度任务,包括污水处理厂加大处理负荷、CSO系统预热、管网疏捞等。7日夜间,项目安排4名管理人员值班,全程枕戈待旦。8日清晨6时,智慧调度中心工程师高芳到岗。大约半小时后,暴雨来临。
“梦泽湖公园雨量站监测显示,当时的小时雨强达到30.4毫米,属大暴雨级别。”高芳介绍,降雨强度超出了预报,“智慧大脑”迅速反应,开启3座总库容45万吨的CSO调蓄池、启动雨污水强化处理设施,全力行洪排涝,“调蓄池就是一个蓄水池,把来不及处理的雨污水存一下,削减洪峰,避免城区渍水。”
高芳一直通过监控屏幕关注单洞三路、台北路、青年路等几个老渍水点,“水务部门提前就安排了移动抽水泵等排水设施,但地下管网排涝顺畅,这几个点位均未发生渍水。”8日10时,强降雨基本结束,汉口片区地下管网内积水迅速消退。“智慧大脑”从水安全模式切换到水环境模式,启动生态补水,帮助两河恢复水质。“预计在3天之内,两河水质将恢复到降雨前。”中建三局项目负责人李进说。
当日武汉市水务局发布通报,武汉全市针对中小河流、城市排涝累计出动应急值守、巡查人员2400余人次,各类巡查、抽排车辆、设备550余台次。截至17时,武汉全市主次干道无积水,运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