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近日,广东一名班主任因学生煽动集体孤立他人而果断采取停课措施,处理方式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点赞:“校园不是法外之地,尊重他人是成长的必经一课。”
有亲身经历者坦言,校园霸凌的伤害远超想象——被孤立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受害后极易陷入抑郁;班级其他同学出于恐惧或从众心理,被迫成为“沉默的帮凶”;欺凌者沉迷扮演“小团体领导者”,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位教师的果敢之举,不仅是在为受欺负的孩子发声,更是在为所有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发声。
对霸凌行为妥协,是对受害者的最大冷漠。一些人认为霸凌“不过是孩子间的闹矛盾”,实质是将成年人应背负的教育课题推给孩子们独自承担。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可依法行使的多种惩戒手段。对校园霸凌零容忍,不仅是师者的权利,更是责任。
同时也应看到,停课只是惩戒手段,而非目的。惩戒的本质在于矫正错误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目的是让欺凌者意识到,“小团体”带来的所谓安全感是虚假的,靠伤害他人获得的“权力感”只会阻碍自身成长。最终每个孩子都应懂得:“欺负他人时,你已亲手折断了自己的翅膀。”
校园霸凌的根除,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敢于亮剑,每一位家长愿意倾听与引导,每一名学生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纵容错误,而是教会孩子敬畏规则、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