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为我国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强国建设的美好未来。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只有牢牢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近年来,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这为我国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更加增添着我们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信心和底气。
种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而良种培育种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在鄂州,一粒小小的稻种正书写着从“中国芯”到世界粮的传奇。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扎根田间,历经无数次试验与筛选,成功选育出红莲型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朱仁山面对红莲型不育系“不纯”的难题,带领团队近十年深入探索,建立亲本提纯繁殖体系,使大面积繁殖纯度达99.96%。如今,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注册推广,已种上鄂州培育的优质稻种达30余万吨,海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4.5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90亿元。这粒稻种,充分证明了良种的培育与推广,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小种子能发挥大效能,小作物也能长成大产业。特色种业是农业多元化的突破口,挖掘和培育特色种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今春以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由板蓝根与油菜“结合”而成的板蓝根青菜,它成为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春菜“爆款”。这种原本普通的蔬菜,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这背后,是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对特色种业的挖掘和培育。各地应善于发现和培育特色种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让更多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良种一粒重千钧。种业振兴不仅在于选出好种子,更在于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近年来,武汉市江夏区通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现代化育制种基地,培育出了优质的鳜鱼品种。这些鳜鱼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青睐,还远销海外,为附近渔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江夏鳜鱼种业的成功,既得益于科技的支撑、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引导,也得益于对种质资源的重视和保护。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种质资源,就是保护好农业的未来。
“仓廪实,天下安。”种子虽小,却关系到国计民生。让我们以《规划》为舵,深耕良种,筑梦农业强国,稳端中国饭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代梅(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