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如约而至,这份“国家账本”不仅晒出了政府“花钱”的明细,更传递出沉甸甸的民生关怀。在众多民生投入中,教育领域的资金增长尤为亮眼——中央对地方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809.45亿元,较上年增长11.5%,同时提高奖学金、助学金标准。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对教育公平的期盼,更是国家“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注脚。
教育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阶梯,教育投入增长,托起每个家庭的希望。今年的预算中,教育资金的“加法”精准指向了弱势群体和关键环节。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的提升,让更多寒门学子不必因经济压力放弃学业;中央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增加,则为科研人才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云南山区女孩张芳因国家助学金支持完成高中学业,2023年考入北京大学,她在采访中哽咽道:“没有这笔钱,我可能早就在地里干活了。”2023年甘肃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同比下降32%,当地教育部门直言,中央专项资助资金的及时到位,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兜底保障”。这些政策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更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现实。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每一分钱都是孩子走出大山的‘铺路石’。”
教育资金的增长,不仅是简单的“花钱”,从“输血”到“造血”,更蕴含着“育人”与“强国”的双重逻辑。职业教育补助的倾斜,呼应了“技能中国”战略;高校科研经费的加码,则助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例如,清华大学2023年依托新增科研经费,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被《自然》期刊收录,团队负责人表示:“资金支持让我们能更快推进实验,缩短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预算中,支持企业牵头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奖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举措,更将教育与产业创新紧密衔接。广东佛山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因获得国家技术研发奖补,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实验室,仅一年便孵化出3项专利,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这种“投入——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正是国家为未来蓄力的长远布局。
教育资金的“大手笔”能否转化为“真实惠”,关键在于透明化监督与精准问效,让每一分投入都能“落地生根”。今年中央部门首次将绩效目标公开比例提升至60%,这意味着公众不仅能知道“钱花到哪里”,还能追问“花得值不值”。例如,学生资助经费是否精准覆盖困难群体?职业教育投入是否带动就业率提升?根据教育部2023年绩效报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2%,较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乡村振兴重点县中职学校就业率增幅超5%,印证了资金投入与民生改善的直接关联。这种“晒账本+严问效”的机制,既彰显了政府“花钱必问效”的责任担当,也为政策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如网友所言:“公开的是数字,检验的是初心;追问的是成效,凝聚的是民心。”
教育资金的增长,是“国家账本”中最温暖的章节。它既关乎个体命运的改变,也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当每一分钱都能在阳光下运行,当每一笔投入都化作学子的书本、课堂的灯光,这份“民生温度”终将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读懂“国家账本”,不仅是看数字的增减,更是感知一个国家对人民的承诺——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梦想的起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钰(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