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清明祭英烈,见证一座红军墓前的精神接力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这个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守护故事,不仅是对一位无名烈士的缅怀,更是一曲关于信仰传承的精神赞歌。

司号员的军号声是指挥作战的语言,是鼓舞士气的力量。在枪林弹雨中,司号员往往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吹响冲锋号,也因此成为敌人重点攻击的目标。“叶司号员”牺牲时年仅二十多岁,正是青春绽放的年纪,却永远定格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邓家第一代守墓人邓新银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安葬了这位红军战士,从此开启了四代人的守护之旅。

94年风雨无阻的守护,折射出保康县人民最朴素也最崇高的价值选择。从邓新银到邓长茂,从邓长茂到邓成发,再从邓成发到其儿女,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个无声的承诺,用行动诠释了“一诺千金”的深刻内涵。这种代际传递的守护,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看管墓地,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感恩。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许多年轻人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邓家四代人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他们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坟墓,更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正如报道中邓新银嘱咐儿子邓长茂:“春节送灯、清明挂幡,一定要把墓地守好。”这种执着令人动容,它提醒着我们,英雄不该被遗忘,历史需要被铭记。

忠诚与担当,是军人的职责和使命,而邓家人的故事正是这种品质的生动体现。他们虽然没有穿过军装,却同样展现出了军人般的坚守与忠诚。红军墓前的四代守墓人,用平凡铸就了伟大。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精神的传承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可以是细水长流的坚守;爱国情怀的表达不一定要豪言壮语,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付出。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守护者,守护历史记忆,守护精神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守护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这或许是对“叶司号员”和所有无名烈士最好的纪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力(武汉市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清明祭英烈,见证一座红军墓前的精神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