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社科院分中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发展擘画新蓝图。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恢宏征程中,五年规划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其跨越七十余年的成功实践,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一独特的治国理政方式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历史自觉、实践智慧、人民价值立场与宏大战略远见,其背后独特的哲学意蕴,是“中国号”巨轮能够穿越惊涛骇浪、行稳致远的深层思想指引。
历史哲学的自觉
把握规律与开创未来的结合
七十余年的规划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史。五年规划的成功,源于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自觉运用。“十五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战略任务、重大举措等方面调整升级,体现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持续深化。规划序列本身是动态演进、自我完善的系统,既有坚守本源的战略定力,又有与时俱进的灵活调整。中国共产党以解决时代主要矛盾为牵引,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校准航向,实现“长期性”与“适应性”、“规律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实践哲学的践行
知行合一与认识螺旋上升的统一
五年规划的运行机制体现着知行合一与认识螺旋上升的辩证统一。规划制定源于对前期实践的深刻总结,通过调查研究、民意汇集上升为系统性认识;规划形成后通过高效组织动员转化为全国行动纲领。确保了国家治理的每一项决策都根植于现实土壤,保证政策科学有效。规划编制实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这是对“十四五”时期将“科技自立自强”置于战略支撑地位的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战略实现了从“扩大规模”向“质量跃升”的转型,形成了认识过程的持续演进。
价值哲学的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五年规划始终贯穿“人民”二字,生动诠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内涵。在核心价值上,将造福人民、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制方法上,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征集民意。在目标设定上,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列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痛点。在发展动力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成效评价上,将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
“十四五”规划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超三分之一,为历次最高;“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到“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哲学的坚守。
战略哲学的定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历史耐心
五年规划展现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定力和“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历史耐心。这种定力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成就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华文明积淀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宏阔视野和“锲而不舍”的执着韧性。中国共产党以长时段眼光审视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可实现的科学规划。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五”规划,恰似一盘布局恢宏的“大国棋局”。湖北肩负着“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时代使命,当前正紧密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蓝图,精准落子、持续发力,矢志将国家宏伟蓝图转化为荆楚大地生动实践,在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新篇章。
(执笔: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