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施慧丽)那个在解剖学课上因答不出问题而脸颊发烫的女孩,如今已能从容地提出创新方案,将科室患者血糖达标率提升30%;那个曾经以为护理只是“打针发药”的医学生,如今在志愿服务中让老人感叹“比亲孙女还贴心”。这就是孙铭繁——武汉文理学院医学院2023级护理专业的学子,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汲取知识到传递温暖的美丽蜕变。
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孙铭繁的故事不仅关乎荣誉,更关乎一个年轻人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他人的力量,如何在平凡岗位上绽放不平凡的光芒。
从“知不足”到“翻破书”的倔强成长
大一人体解剖学课上的那个瞬间,孙铭繁至今记忆犹新。当被问及“麦氏点的位置定位”时,她支支吾吾的回答让整个教室陷入沉寂,发烫的脸颊记录着她的窘迫。“正是那个瞬间,让我真正理解了‘知不足而奋进’的意义。”她回忆道。
此后三年,这个文静的女孩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病理生理学的复杂理论被她逐字啃下,人体解剖图谱被她翻到卷边。这股倔强劲儿让她不仅在学业上名列前茅,荣获校级奖学金,更在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一本“实习秘籍”背后的匠心
“起初,我以为护理就是打针发药。”孙铭繁坦言。直到进入周口市中心医院实习,加入“护理难题攻关小组”,她才真正理解了护理工作的深度。
面对四个科室的轮转挑战,初期的焦虑与挫败曾让她萌生退意。但在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每天提早到岗梳理工作,主动请教每个细节,更重要的是,她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将护理要点、病情观察和沟通技巧一一记录。这本日渐厚重的“实习秘籍”,成为她实现角色蜕变的关键武器。
用科研点亮临床的智慧
在临床实践中,孙铭繁展现出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卓越能力。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难的痛点,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她创新提出“饮食—监测—干预”三维管理方案。
通过两个月持续记录30多位患者的饮食数据,她帮助科室患者血糖达标率提升了30%。“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科研不在远方,就在每天面对的临床问题里。”实习期间,她累计投入实践研究688小时,参与中医护理技术等科研项目,真正体会到了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价值的成就感。
470个小时的温暖传递
作为班级团支书,孙铭繁组织过50余次主题团日活动。更难得的是,她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参与“三下乡”等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70小时。
“你们比亲孙女还贴心。”社区独居老人的这句感慨,让她对“融文汇理,立德树人”有了更深的理解。“知识的价值,在于传递温暖,在于服务社会。”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成长中照亮他人
辅导员汪颖琦见证了孙铭繁的蜕变:“大一时那个羞涩拘谨的班长,如今已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学子。她善于举一反三,注重细节,将每件事都做到极致。”
那些翻到卷边的教科书,那些密密麻麻的实习笔记,那些志愿服务中的感动瞬间,共同勾勒出孙铭繁坚实的成长轨迹。从课堂到临床,从汲取到给予,她如一束光,在照亮自己前路的同时,也温暖着他人。
对于未来,孙铭繁表示,国家奖学金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将继续在护理道路上坚定前行,用专业和温度守护每一个生命。”这位年轻的准护士,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