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彰显人民情怀

近期,《中国组织人事报》一篇名为《从“狗见吠”到“狗来迎”》的文章通过“生人犬吠、熟人摇尾”这一细微的生活观察,讲出干群关系从疏离到亲近转变的朴素道理。一张农家板凳,不过尺余见方,朴素无华。然而,当干部主动离开办公椅,坐到群众的这条板凳上时,这个简单的动作便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就座,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工作方法、一种鲜明的情感姿态,更成为解码新时代干群血肉联系的一把钥匙。

“坐同一条板凳”首先要求干部主动打破办公室的物理屏障和职位的心理隔阂,实现与群众在空间与情感上的等高线对接。破除官本位的惯性,回归民本位的初心。舒适的办公椅往往高高在上,而农家板凳则代表着平凡与真实。选择坐哪里,本质上是在选择立场、选择服务的对象。主动坐下去,意味着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以谦卑之心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云南省永德县大山乡的民生实事票决制,政府将一部分民生项目的资金使用权交给群众。村民们通过议事会,共同讨论这笔钱是修水渠,还是装路灯,还是改造文化活动中心,干部作为引导者和协调者,确保议事规则和程序公正,最终由群众自己投票决定。这不仅保证了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更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基层民主自治的能力。

坐得下不仅仅是指身体能坐下,更是指能被群众所接纳、所欢迎,愿意让你坐在他们身边。这并非易事,它检验的是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长期积累的信任度。信任是坐得下的通行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会轻易让一个“浮在水面”的干部、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干部坐在自家板凳上。这种信任,源于干部“反复在场”的坚守。改造一个老旧小区,过去可能是设计院拿出方案,公示一下了事。现在,社区干部组织工作坊,邀请居民一起当社区规划师。大爷大妈们拿着彩笔,在图纸上画出他们想要的健身器材位置和聊天休息的凉亭,孩子们则提出想要一个能滑滑梯的花园,干部们认真记录这些金点子,并将其融入最终方案。当项目落成时,大家看着自己参与设计的社区,自豪感油然而生,干部和居民也成了共建美好生活的熟悉搭档。

“坐一条板凳”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摆拍和作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坐得稳考验的是干部的定力、耐心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耐心倾听,于细微处见真章。坐得稳意味着要耐得住性子,听得进牢骚甚至批评。群众的语言可能直白,反映的问题可能琐碎,但恰恰在这些原生态的信息中,蕴含着政策的盲点、工作的短板和真正的民情民意。譬如,2024年,四川省雅安市12345热线频繁接到市民反映,称办理某项业务需要跑多个部门、填多套表格。起初,承办单位只是就单个工单进行解释和安抚,但类似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市里主要领导在调研中倾听到了这一普遍性痛点,没有将其视为独立的个案,而是成立专项工作组,将解决一个市民的投诉作为破题的突破口。他们以此为样本,打通数据壁垒,重构审批流程,最终推出了一件事一次办的集成服务改革。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群众最讲实际,他们最终认可的,是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从帮助解决农产品销路,到协调处理邻里纠纷;从落实一项惠民政策,到谋划一条发展之路……每一次实实在在的纾困解难,都是对干群信任的一次加固。当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坐在身边的人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谋利益的,血肉联系便有了最坚实的情感基础。这种由坐而始、以行为终的过程,正是“从走近到走进”的深化与升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倩(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彰显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