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发布,湖北一口气新增11位院士,这份“学霸天团”成绩单背后的深层逻辑值得深入思考。
参天大树从来不是孤勇者,整片生态的健康才是繁茂的根基。湖北院士辈出,恰似这片“创新雨林”的自然馈赠。当我们仰望树冠的伟岸时,更该低头看看滋养它的土壤,是那些看不见的湿度、温度和共生网络,托起了每一颗巨木。
不问英雄出处,只问梦想去路。真正的沃土,是让每粒种子都能找到破土的缝隙。从光谷创业咖啡馆里的天马行空的碰撞,到洪山“山水星光”计划对科研人才的雪中送炭;从经开区“车谷英才”真金白银的投入,到整个城市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湖北用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共同构成了创新种子破土而出的必要条件。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使科研工作者既能坐住冷板凳,也敢闯无人区,最终在荆楚大地上生长出累累硕果。
失败不问责、成功可共享。比起砸钱给项目,湖北这种尊重创新规律的智慧,才是真正的稀缺品。毕竟突破的本质是试错,而试错需要敢摔跤的底气。湖北建起了一套让人才自然生长的“隐性基础设施”。它不只是实验室的“硬装备”,更是那种“十年冷板凳不凉热血”的定力。
这次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不少人有在国外顶尖机构的履历。他们选择湖北武汉,不只是因为待遇,更是因为这里提供了价值实现的可能。
这份名单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学术冠冕,更验证了一种创新模式。湖北拒绝速成神话,只信厚积薄发。当整个荆楚大地弥漫着“创新不问出身”的空气,当每个奇思妙想都能得到认真对待,创新就会从偶然变成必然。
人才不是“管”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湖北的创新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是深夜里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光,是允许跌倒的宽容,是对长期主义的坚守。这些平凡碎片,汇聚成了今日的院士榜单的星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雨琪(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 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