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找准国之大者与省之要事的结合点 将国家战略的势能转化为湖北发展的动能

晚霞映照着黄鹤楼,美不胜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访谈嘉宾    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四中全会划了一条“对标看齐”的基准线

把握“七大目标”在湖北的具体化、本地化、实操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跃升,需要各地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七大目标”,对湖北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提供了怎样的指引?

张建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全会提出的“七大目标”是在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未来五年世界格局变化和我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设立的,涵盖发展核心、民生根本与安全底线等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七大目标”构成了我国“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标尺。比如,这次全会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湖北作为科教大省,自然就需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进一步加强原创性技术研发,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北作为内陆省份,“十五五”时期必须依靠改革和开放“双轮驱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依托湖北自贸试验区,特别是发挥花湖国际机场的枢纽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离岸在岸一体化”制度,在内陆地区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这些目标共同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湖北需要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十五五”发展大局中审视谋划,研究提出积极进取、符合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比如,在“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我们“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在制定和实施“十五五”规划过程中,需要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找准方向定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下谋划工作。

此外,这些主要目标也是针对当前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湖北在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绿色转型发展上,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国家责任,我们锚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包含更高标准的生态保护和绿色转型;在民生福祉上,湖北必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着力解决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在统筹发展与安全方面,湖北应巩固好粮食主产区地位,夯实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切实守牢民生、生态、安全、稳定“四条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归结起来,全会定下的发展目标,其指引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标尺、战略契合、问题导向等方面,为湖北提供了“对标看齐”的基准线。湖北制定“十五五”规划时提出的目标,应该是“七大目标”在湖北的具体化、本地化、实操化,确保湖北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高度的战略自觉和系统思维不可或缺

牵引、驱动、支撑三大关键词精准定义了湖北的战略任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省委提出,“要牢牢把握‘十五五’发展的战略重点,瞄准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问题,紧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湖北优势,深入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何理解“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

张建华: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提法,体现了谋划湖北“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战略自觉和系统思维。可以说,“牵引、驱动、支撑”这三个词,精准定义了湖北的战略任务。

“牵引”指的是“火车头”和“发动机”般的任务。对湖北而言,最大的牵引力毫无疑问来自科技创新。湖北应把“创新驱动”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十五五”时期,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力量矩阵,以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公共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原始创新,加快前沿基础研究突破,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提升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重点在存储芯片、北斗导航、高端医工装备、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联合中部地区科教资源,加快创建长江中游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驱动”指的是“传动轴”和“加速器”般的任务。这主要指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十五五”期间,湖北需要紧扣产业升级这个重要战略抓手,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推动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更好发挥“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领作用,带动全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实现更大发展。与此同时,以营商环境优化与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政策保障,完善“链长+链主+链创”机制,破除“玻璃门”“旋转门”,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堵点,加快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驱动产业链的协同和升级。

“支撑”指的是“底盘”和“骨架”般的任务。一方面是“枢纽”支撑,要加快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与开放高地,为“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提供关键支撑。“十五五”期间,如果将“九省通衢”转化为更高能级的现代交通物流枢纽优势,我们就能加快迈向“九州通衢”。同时,还要加快深化区域协同,构建“大通道+城市群”发展格局,完善“两横两纵”综合交通网,建设武汉国家级枢纽,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是“基地”支撑,国家赋予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定位,湖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必须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提升“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水平,为国家层面提供现代化产业战略支撑;此外,作为磷矿资源储量全国领先省份,也要筑牢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支撑。

从全局上把握“十五五”规划

从机遇和担当的角度找到“结合点”,实现“同题共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细读《建议》会发现,一个个关键战略部署,连通“十五五”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也关联着湖北发展的机遇和潜力,为湖北在未来五年抢占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路径。“十五五”规划是一个整体,需要从全局上把握。我们如何兼顾好“国之大者”和“省之要事”?

张建华:“国之大者”是全局,“省之要事”是局部,“国之大者”为“省之要事”指明方向,“省之要事”是“国之大者”的实践载体,兼顾二者,关键在于找到“结合点”,实现“同题共答”。

把“国家战略”转化为“湖北机遇”。“国之大者”中蕴含着巨大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湖北要善于将国家战略的势能转化为湖北发展的动能。《建议》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提出的“牛肚子”理论,已经深刻阐明了中部地区对于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湖北作为“牛肚子”的核心,完成好加快建成支点这一连通“国之大者”的“省之要事”,就是要主动作为,协同其他中部省份,在基础设施“硬联通”、产业分工“深协作”、科技创新“齐攻关”等方面共同发力。

把“国家责任”转化为“湖北担当”。“国之大者”中有许多是湖北应当承担的硬任务,最典型的就是长江大保护。对湖北而言,这既是“国之大者”,更是“省之要事”中的“头等大事”。在“十五五”期间,我们应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长江水生态考核,加大力度保护长江,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把“湖北优势”转化为“国家力量”。湖北的“第一要事”是科技创新,并且已经具备较为坚实的科技创新实力。湖北创新资源富集,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增长,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万家,还诞生了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三维闪存芯片等“大国重器”,实现原创策源突破,这为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实力集聚了创新优势。从“省之要事”看,湖北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是支柱性产业,但从“国之大者”看,它聚集了一批“链主”企业,是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一环。对湖北来说,“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做强这些产业,就是在为国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重要力量。湖北打造以花湖国际机场为核心的“新沿海”枢纽,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探索“制度型开放”。在全国率先试点的“离岸在岸一体化”金融服务,就是在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之大者”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方案”。

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稳住基本盘,抓住确定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跃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您看来,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有哪些确定性?如何用好这些确定性?

张建华:当前我们处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我们有战略方向的确定性。最大的确定性,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航向,还有《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也为湖北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我们有超大市场的确定性。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潜力最足的内需市场。湖北地处中国“天元”,能够形成辐射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市场规模,在国内大循环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这个“基本盘”是极其稳固的。

我们还有核心优势的确定性。湖北的比较优势是长期积累的。比如科教人才优势,“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矩阵,这些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宝贵的“源泉”。再比如产业基础优势,我们有多个万亿级的产业,有年产近百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有区位枢纽优势,武汉天河、鄂州花湖“双枢纽”通达全球,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还要看到政策红利的确定性。多重国家战略在湖北叠加,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湖北自身“亲商、重商、安商”的政策环境是确定的,比如我们大力推行的“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就是为了给企业发展提供最稳定的预期和最优质的服务。

面向“十五五”,我们只要保持战略定力,紧紧抓住这些确定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变局中谋主动、在变革中抢先机,将“国之大者”与“省之要事”融会贯通,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跃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整理)

制图 万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找准国之大者与省之要事的结合点 将国家战略的势能转化为湖北发展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