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经常流传“医保额度年底清零”的说法,年年辟谣,又年年传谣。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怎么减少对惠民政策的曲解误读》,讲到一些政策特别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出台后,各种误读常常随之而来。比如基本医保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险,政府、单位、个人各出一部分钱,放在一个大资金池里,为大家提供医疗保障,在制度设计上根本没有“清零”的政策。好政策愣是被以讹传讹变了味,搞得人不明所以。这种误读,既有追逐流量的跟风炒作,也有专业术语难理解的原因。
正式发布的政策文件,往往是制定者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打磨的成果,每一条都力求言简意赅、逻辑严密。但太过专业化的表达方式,有时候会构成理解的门槛,往往需要外部的解读,才能让人读懂它。
互联网时代,公共讨论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不同群体基于各自立场解读政策已成为常态。媒体提炼“亮点”扩大传播,专家阐发“观点”彰显洞见,网民捕捉“情绪”寻求共鸣,这些多元视角丰富了政策讨论,加强了传播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因为视角差异而导致政策本意的偏移。特别是一部分自媒体为博取关注,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经常把好经念歪,曲解政策措施的初心,影响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有些涉及宏大布局或复杂技术背景的政策,确实需要深入的阐释与转化。但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经营主体切身感受和利益的政策,在制定时就可以采用更平实、更朴素、更通俗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如果“宏观”叙事过多,“抽象”概念扎堆,“原则上”的模糊表述大而无当,一旦群众理解不透,误读就有了空间。
政策出台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利民、惠民的效果。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注重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更期待政策制定环节就能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就像近年来推广的“免申即享”服务,通过流程再造让惠民政策直达企业,这种思路同样适用于政策制定环节,让政策的表达也能减少中间的理解成本。
少一点需要费力“翻译”的政策,要求制定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强烈的换位思考意识与精准的公共沟通能力。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策的可及性、可读性理应成为重要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