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局部。(网络截图)
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近段时间以来,激情飞扬的全运会是全国人民的关注焦点。在赛场之外,一组番茄酱广告趁势闯进了公众视野。
34个番茄上形态各异的绿梗,对应34种比赛项目,5瓣叶片被创作者拟人化,摆出生动的运动姿态。这些“想赢的番茄”(广告词),一经发布,便收获了大量网友点赞:“眼前一亮的广告”,“我真的会在边上站一会儿把每个番茄都看一遍”。
广告的使命是宣传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一则能令公众驻足停留的广告,在当下难能可贵。街头巷尾、公共交通、商场大屏、电梯内甚至网约车上,各色广告是公共空间永不缺席的存在。但我们的感受常常是厌烦:洗脑却不明所以的广告词,被滥用的谐音梗,千篇一律的明星代言,以及营销低价的噱头……形式雷同的广告铺满目之所及,却无法走进公众内心,沦为无效传播的“光污染”。
为什么大家喜欢这组番茄酱广告?原因很简单,公众苦无聊广告久矣。真正打动人心的创意,一定既来源于生活,又融入独特的思考与表达。
值得关注的是,在普遍表达喜爱的声音中,也夹杂着零星质疑——“AI也能做”“AI生成的”。对此,创作者特意在社交平台表示,尝试过用AI生成图像,但“真做不了”。
在AIGC广泛应用的当下,人们对创作是否使用AI越来越敏感,类似的怀疑十分常见。最近刷屏网络的14岁初中生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同样受到“是否使用AI”的争议。由于AI的应用尚存许多“灰色地带”,公众的关切有其合理性。但对AI手段的过度关注,有时会遮蔽创作本身带来的触动,甚至延伸出一种不合理的“AI万能论”:记录着人类灵感与创造的长卷,之后将由AI续写“辉煌”。
回到被“运动番茄”惊艳、被“罐子”感动的那一瞬间,直抵我们内心的意象,绝不是AI所为,而是创作者与我们之间的理解共鸣。创作者身份的“含金量”,在于真诚的发现与表达。AI无法抵达的灵魂深处,需要创作者沉下去,以自身细腻的感知,触达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将那些一闪而过的瞬间打捞捕捉。
日常鲜活,创意不死。对于创作者来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应以敏锐的观察发掘灵感,以大胆的创造超越寻常。与此同时,规范AI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使用边界,才能更好地守护创造来之不易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