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2日是“世界肺炎日”,旨在提高全球对肺炎这一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唤起公众对肺炎预防和治疗的重视。
宝宝一声咳,全家心慌慌。最新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超过70万5岁以下儿童因肺炎失去生命。肺炎球菌也是导致我国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死亡的主要致病菌。在“世界肺炎日”来临之际,多位儿科与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肺炎球菌疾病虽凶险,但可防可控,疫苗是核心防线。
重症并非“罕见”
“我至今记得那个1岁女童。孩子因发热、呕吐入院,起初症状并不典型,但很快出现皮肤坏死、指端碳化等。”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国英回忆道,基因检测确认,罪魁祸首正是肺炎球菌引发的多发性肢端干性坏疽。
这类重症并非孤例。“2021年《柳叶刀》全球死因分析显示,下呼吸道感染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14.2%,仅次于早产,高居第二位。”张国英表示,肺炎球菌一旦突破防线,可能侵入肺部、血液甚至脑膜,引发肺炎、菌血症或脑膜炎,后果往往不可逆。
为何婴幼儿如此脆弱?张国英解释,婴儿出生时虽能从母体获得抗体,但这些保护性抗体通常在6–14周龄后迅速衰减,至6月龄基本消失。而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到5岁左右才趋于成熟。这一“免疫空窗期”,恰与IPD高发年龄段(6月龄至2岁)高度重合。尤其在秋冬季节,密集接触进一步放大了感染风险。“这不是孩子‘体质差’,而是生理发育的自然阶段。”她指出。
疫苗是最有效的科学防线
面对这一“隐形杀手”,专家一致认为,疫苗接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陈秋萍表示,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最早可在6周龄接种,常规推荐按2、4、6月龄完成三剂基础免疫,12–15月龄加强一剂,共四剂。如果错过常规接种流程,只要在5岁前完成补种,仍能获得有效保护,建议提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沟通,根据孩子年龄制定个性化接种计划,避免因疏忽错过保护时机。
“儿童肺炎疫苗就像挡住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阻止后续一系列重症连锁反应。”陈秋萍援引中国疾控中心近年监测数据介绍道,自PCV13引入后,社区获得性肺炎及PCV13覆盖血清型相关肺炎的发病率显著下降。这一趋势与全球经验一致。美国疾控中心(CDC)明确将疫苗列为“预防肺炎球菌疾病的首选策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亦将其纳入常规婴儿免疫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流感可显著增加肺炎球菌感染风险。因此,同步接种流感疫苗同样关键。
特殊健康状态儿童不应被“拒之门外”
然而,在实际接种中,一类群体处境尴尬: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哮喘或食物过敏儿童等“特殊健康状态”儿童。
“很多家长被告知‘孩子身体状况特殊,不能打’,其实这是误解。”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主任医师张良芬表示,这些孩子恰恰是肺炎球菌感染高危人群,更需疫苗保护。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开设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评估门诊。
“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例,美国CDC指南明确:单纯先心病儿童可按常规程序接种PCV13;仅当合并免疫缺陷时,才需多学科评估。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后、热退后的轻症患儿,通常也可安全接种。有些疫苗还专门针对特殊健康状况的儿童开展过相应的研究,这些研究让预防接种医生在制定接种策略时具备了难得的科学依据。 ”张良芬多次表示,关键在于个体化评估,而非“一刀切”拒绝。
接种前后要注意这些细节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戴家振提醒,疫苗的安全与效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接种前应确保孩子无发热、急性感染等不适症状,且无对疫苗成分过敏史;若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需提前详细告知医生。接种当天,既不宜让孩子空腹,也不宜吃得过饱,换上干净、宽松的衣服,便于露出接种部位。
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以便出现异常情况时医生能及时处理;回家后要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不要搓揉接种部位,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以防局部感染,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以及接种部位变化。“绝大多数反应如局部红肿、低热等,属于一般反应,1–2天内可自行缓解。”戴家振提醒,如孩子出现高热(体温≥38.5℃)且持续不退、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其他全身不适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向接种单位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