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江岸法院:高效化解技术合同纠纷呵护企业发展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姜泰阳)“杨法官,对方承诺支付的款项到账了!谢谢您帮我们做调解工作,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电话那头,某科技企业负责人难掩激动。这通感谢电话,让忙碌了一上午的法官杨敬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起跨越地域的技术合同纠纷,在江岸“法院+特邀调解”的协同配合下,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起纠纷源于三年前的一个项目。某科技企业凭借技术实力中标,与一家外地单位签订项目金额为100余万元的《技术合同》,随后依约投入资源,按期完成了某场馆软硬件技术服务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

本以为这是一次圆满的合作,然而,在款项结算上却出了问题。对方在支付了56万元首付款后,剩余尾款却迟迟未能到位。

这笔“应收账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该科技企业多次沟通催要无果,将某外地单位诉至江岸区法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杨敬文在梳理案情时,迅速将焦点对准了纠纷核心:矛盾并非源于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而在于异地沟通存在障碍,以及某外地单位资金安排、内部流程等问题。

“对一家急需资金周转的科技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完全走完诉讼程序,维权周期会很长,企业可能等不起。”

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困境,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杨敬文当机立断,将案件导入“先行调解”,并引入江天公证处调解员共同组建专业团队,为双方搭建高效沟通的调解平台。

调解伊始,双方分歧明显。某科技企业态度坚决,希望一次性拿回全部款项;某外地单位则表达了其在资金调度上的实际困难。面对僵局,杨敬文决定采取“背对背”的调解策略,与调解员分头沟通、寻求共识。

杨敬文主要负责与外地单位沟通,从法律层面明晰违约责任,说明企业运营不易,引导其换位思考——“技术型小微企业的生存,每一笔回款都至关重要,关乎研发投入和员工稳定,尽快化解纠纷,也是对双方信誉的维护。”真诚的话语说到了对方心里,某外地单位的态度从“有困难”慢慢转变为“想办法”。

与此同时,调解员则主动上门,走访科技企业,耐心倾听其诉求与焦虑。“我们理解您的心情,调解更能节省时间精力,您再考虑一下,能否在付款期限上寻求一个既保障权益又具操作性的方案?”在调解员的耐心劝解下,某科技企业负责人态度也逐渐缓和。

调解工作在一次次的沟通中不断推进,双方的信任也在逐渐加深。

外地单位主动提出,将尽力协调内部资金,先一次性支付18万元。杨敬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积极信号,因势利导,组织双方就付款方案的具体细节进行协商。

“既然双方都有意愿尽快解决纠纷,我们能否商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付款计划?”

“先行支付的18万元三日内可以到账,希望企业可以理解,同意分期付款。”这一引导恰逢其时,外地单位对资金安排进行了调整,并优化了审批流程,同时表示剩余30余万元愿意分两期支付。

看到了对方的诚意,一直绷紧神经的某科技企业负责人神色明显缓和。他仔细询问了分期付款的具体保障措施,在得到解释后,最终点了点头:“我们接受这个分期履行的方案,希望可以继续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杨敬文的主持下,双方就付款细节进行了最后确认,并当场签署了调解协议。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诉讼,最终在平和、互谅的氛围中化解于无形。

某外地单位承诺的18万元和分期支付的第一笔款项已全部到账。这不仅让科技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让企业感受到了司法的效率和温度,为其经营发展注入了信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江岸法院:高效化解技术合同纠纷呵护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