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雨势正急,大家注意安全!一组抬底座,1、2、3起—稳住!连接组抓紧架设横梁夹具!”国道219线龙陵县境内的桥梁架设现场,指令清晰、动作协同,各组队员在风雨中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11月3日至7日,由保山、德宏、怒江三地公路局联合组建的云南省公路局应急保障第8大队,在国道219线龙陵县境内段开展公路应急抢险野外集训。此次集训彻底摒弃“模拟化”演练套路,以连绵阴雨、泥泞新路面、复杂山地为“天然考场”,3支跨区域应急队伍共40名队员,在骤雨倾盆、泥泞裹足的真实困境中,锤炼抢险硬功、磨合协作机制。
快速响应 跨区集结显速度
集训以实战场景为背景:在建的国道219线龙陵县境内新改线K4+780处,受多日强降雨影响,刚完成回填的20米挡墙突发垮塌,直接威胁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与公路通行安全。作为应急保障第8大队队长单位,保山公路局接到国道指挥部支援请求后,依据云南省公路局《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迅速启动跨区域应急联动抢险预案。
德宏、怒江公路局快速响应,30分钟内完成队伍集结。德宏公路局10名队员携带充气帐篷、行军床、通信车等装备率先抵达,即刻搭建营地、启动通信设备,第一时间向指挥部传回受灾实况;保山公路局20名队员携33米钢桥、各类机械设备及生活、安全保障物资,翻越高黎贡山驰援现场;怒江公路局10名队员驾驶装载机改装桥梁牵引设备,沿怒江顺流而下紧急奔赴。三支队伍汇合后迅速完成混合编组,无缝衔接进入协同作战状态。
此次集训以“321型钢桥快速架设”为核心科目,覆盖应急集结、物资转运、野外保障、通信联动等10大模块,累计动用24米钢桥及各类专业设备40余台套。
协同作战 科技赋能提效能
集训现场,专业设备与人力协作的画面随处可见。24米321型钢桥的构件在雨中有序转运,队员们冒雨拆解、精准拼接,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滑落,却丝毫未打乱操作节奏;无人机盘旋升空,实时传回地形数据,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撑;德宏公路局的通信设备快速架设启用,即便在信号薄弱的山区,也实现三地指挥系统实时互联、指令无缝传递。训练同期开展智慧屏、背负式站、卫星电话、宝利通软终端、卫星便携式基站、无人机运载等多种应急通信设备实操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通信协同作战能力。
保山公路局量身定制的50T气动液压千斤顶,为钢桥精准落位加上“安全盾”,大幅压缩作业时间;队员们在U型卡上套装自制PVC管,让桥面板组装加固实现“精准穿针引线”;怒江公路局改装的装载机桥梁牵引设备,单次可吊装5块桥面板,为桥面拼装按下“加速键”。一系列专业设备的精准应用,首次实现恶劣环境下24米321型双排单层加强型装配式公路钢桥7小时内架设完成的突破,既彰显了三地公路人的技术实力,更打造出应对恶劣环境的“抢险利器”。
风雨坚守 橘红身影映初心
“雨越大,越要练出真本事!”这是集训中队员们挂在嘴边的话。从清晨到日暮,队员们始终坚守训练一线,雨衣被泥水浸透、手套磨破指尖,却无一人叫苦退缩。为精准校准钢桥螺栓,有队员跪在泥泞中专注操作近20分钟;为确保调度零误差,指挥人员顶着暴雨反复核对设备清单,在风雨中筑牢指令“防火墙”。那一抹抹穿梭在雨雾与阳光下的橘红身影,正是公路人“保障畅通”初心的生动写照,在恶劣环境中散发着守护希望的光芒。
此次跨区域联合集训,不仅让三地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更成功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快速响应”的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未来,三地公路局将以此次集训为契机,持续完善应急协作模式,常态化开展实战化演练,以“随时能战、战之能胜”的硬核实力,为滇西局部片区公路安全畅通保驾护航,守护好群众出行的“平安路”。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杨春鹏 摄影报道
视频由保山公路局提供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何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