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极目锐评丨秦雯编造袭警捞人情节为显示人脉,炫耀特权只会打了自己的脸

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

10月31日,青年编剧古二再曝《繁花》剧组王家卫与秦雯等人的对话录音。音频中,秦雯与女同伴自曝袭警后被抓进派出所,打电话找人捞出一事,引发公众热议。

11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2019年3月29日19时30分许,秦某、许某某因在人行道上违法骑行自行车被执勤民警拦下执法,许某某与民警发生争执,秦某见状从背后拍了民警后背,民警依法将两人带至瑞金二路派出所接受调查。警方对两人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分别作出处罚,鉴于秦某拍民警的行为情节较为轻微,警方对此依法不予处罚。

上述事件发生后,秦某电话联系其丈夫王某某求助,王某某遂向沪外一媒体朋友电话咨询,试图寻找关系说情但被婉拒,后王某某也未再联系他人。秦某称,网传录音内容为2020年其与朋友饮酒聊天时谈及此事,所谓“捞人”情节系“开玩笑”“显示人脉”。

一桩情节轻微,依法处置的普通交通违法案件,在两年之后,因为当事人是知名编剧,还将之当作炫耀性的谈资,又被人披露在网络上,引发关于执法公正性的全网关注,令人啼笑皆非之余,更有深思。果然是,有些人自己的经历比她编的剧本更“精彩”。

警方的通报可以说是体面地打了某些人的脸。原来,秦某和许某某在录音中所谓“两句话就把人捞出去”“给派出所所长打电话”的离谱情节,不过是为彰显人脉,炫耀地位而编制的谎言。秦某的丈夫王某某确实试图托关系说情,但仅一通电话便被婉拒。秦许二人洋洋得意的虚荣话术,本质是借“特权想象”满足自己无处安放的虚荣心,把法律程序曲解为“人脉通关”,把违法经历包装成“江湖阅历”,暴露了某些所谓的“圈内大咖”将公共规则视为“玩笑”的错误认知。而警方蓝底白字的通报,无疑将这些精心粉饰的“人情牛皮”扯得粉碎,碎成一地鸡毛。大编剧秦某和她的闺蜜许某某,明知道自己做了违法的事,进了派出所,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背后其实还是特权意识作祟。在她的认知里,或许觉得自己是知名编剧,还有一个当导演、制片人的老公,在上海滩多多少少是有些“地位”的,就该拥有超越普通人的“特殊待遇”,否则怎么在香港导演面前撑起排场?这种自鸣得意,是非不分的想法,折射出的是部分所谓“高雅人士”虚妄的优越感。他们误以为职业光环能成为“护身符”,有了名气就能拥有“豁免权”,殊不知在法律的天平面前,根本没有特殊公民,无论名声多大、人脉多广,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人们常说,吹牛皮不犯法,但虚荣心过剩,口不择言,必将承担后果,用现实埋单。随着事件发酵,秦雯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爱情没有神话》传出撤档消息,舆论反噬已初现端倪。可见,当创作者的品行和操守受到质疑时,必然会消解其作品的社会价值与口碑,观众很难相信一个轻视公共规则的人,能创作出尊重普通人生活,引领正向价值观的作品。

当下,公众对艺人艺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挑战法律道德底线的行为,都必然会被放大审视,越是有名气、有成就的公众人物,越是应该谨言慎行,严于律己,言行合一,如果沉迷在“名人光环”里放纵自我,逾越底线,那么不仅会导致个人声誉的塌房,也是对职业生命的透支。

法律不是酒桌上戏谑的谈资,而是必须恪守的底线,任何试图炫耀特权“装门面”的行为,最终只会狠狠地打自己的脸。社会要持续警惕将人情关系异化为“超能力”的畸形价值观,坚定捍卫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影视圈更应整顿风气,敬畏规则,让“做艺先做人”成为红线,让“德不配位”者失去舞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极目锐评丨秦雯编造袭警捞人情节为显示人脉,炫耀特权只会打了自己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