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原价23万,现价14万”,倒闭车企的库存车被贴上“骨折价”标签,在社交平台上成了年轻人炫耀“薅羊毛”的战利品。然而,价格“真香”的背后,是售后停摆、维修无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车企破产退市本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结果,但“拍屁股走人”留下的“烂尾车”困局,暴露了责任兜底机制的短板。
根据我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相关规定,车企即使退出市场,仍要确保10年的配件供应,并需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提供售后服务。可现实中,当退市车企一哄而散时,留给消费者的却是长期风险与无尽扯皮。高度集成化的智能模块一旦失效,车辆可能瞬间沦为“四肢健全却大脑死亡”的钢铁躯壳;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涉及高压安全,非专业维修极易引发燃爆风险;失去OTA升级的车机,可能在行驶中突然“趴窝”,“遮风挡雨”的基本诉求成为“随时随地抛锚”的移动隐患。
有人或曰:愿打愿挨,何须干预?此言差矣。汽车不同于手机、家电,其公共属性决定了安全底线不容逾越。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从“增量狂欢”进入“存量洗牌”。有行业报告预测,在2024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的129个品牌中,到2030年能活下来的可能不足20家。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将有更多车企退出市场、更多“烂尾车”流入市场。若只把售后责任推给“市场自发调节”,实质是把企业破产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一方面,年轻消费者被低价诱惑却陷入“买得起、修不起、卖不掉”的陷阱;另一方面,失去数据服务和配件供应的故障车,就是一枚枚悬在道路上的“移动雷包”。
说到底,退市不是简单的“公司关门”,而是涉及公共安全、资源循环利用、消费信心的系统性课题。对个体而言,莫把“低价”当“底价”,一次看似薅到羊毛的“抄底”,可能埋下数年维权的苦果;对行业而言,莫让“去库存”异化为“去责任”,只有让消费者安心,才能让新能源赛道行稳致远。让“烂尾车”不再成为陷阱,考验的是监管的智慧,更是产业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