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直升机悬停救援仅用5分钟完成 成都航空消防救援大队如何炼成“六边形战士”

发动机轰轰作响,直升机悬停在数十米高的空中,两条绳索从两侧舱门抛向地面,两名消防队员顺着绳索滑下,仅用5分钟就将地面待救人员绑好并送进直升机……影视剧中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如今就在成都上演。

今年11月9日是第34个全国消防日,11月7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pm)记者受邀走进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见证消防员在无人机、直升机等科技设备的帮助下,如何精准高效地开展救援任务。

日常训练画面。图片来源/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

科技装备:铸就空中救援利器

7日下午4时许,成都金堂淮州机场,随着发动机轰鸣声起,救援直升机飞离地面,悬停在距离地面50米的空中。只见直升机两侧舱门外抛出两根绳索,消防员索降到地面,仅用了约5分钟就将地面待救人员绑好并送进直升机……

“这是我们模拟训练的直升机救援场景,常用在山区救援或孤岛救援之中,目前我们有两架常用直升机和一架备用直升机。”大队指挥员刘域向记者介绍,“刚才参与救援的直升机贝尔429,其上配备了多种医疗设备,如除颤仪、呼吸机、氧气系统、注射泵、担架等,相当于一个‘空中ICU’。”

另一台停放在机库内的则是H-125,俗称“小松鼠”,“它能在珠穆朗玛峰上起降,是创下世界海拔最高点实施营救任务纪录的机型。”刘域说,“两架直升机各有所长,贝尔429适合城区救援,‘小松鼠’则更适合高海拔地区作业。

除了直升机外,大队还配备了大型无人机。在自行研发改装的无人机运载车上,集中装载了5架无人机,配备先进通信设备。无人机分队由6名飞手组成,可垂直吊起60公斤物体,在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紧急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队实现了“接警后10分钟起飞”的高效响应:营区距离金堂淮州机场仅800多米,队员5分钟内抵达机场,5分钟完成起飞准备。这样的反应速度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日常演练画面。图片来源/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

“六边形战士”:多技能融合的空中尖兵

据了解,大队18名专业队员和10名机组人员都是来自成都“飞系”消防救援队的精英。“飞系”包括“飞豹”“飞猫”“飞鲨”“飞龙”“飞鹰”五支“尖刀”救援力量,队员们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融合航空救援技能,成为多技能融合的“六边形战士”。

我们不再是单一领域的'尖刀'力量,而是掌握'火场侦察营救、特种灾害救援、协助森林灭火、紧急医疗救助、特殊勤务飞行'五大职能的复合型人才。大队负责人胡杨表示。为提升实战能力,队员每周至少完成2次空中训练,通过模拟不同救援场景来提升实战能力。

此外,大队还不定期邀请全球各领域专家开展技术交流,确保队员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智能化调度平台上,系统不仅显示设备位置,还通过北斗定位实时追踪救援人员位置,确保人员安全。

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摄

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大队已参与省、市两级演练、拉动任务共31次。尤其参与“8·7”简阳市平泉镇大桥水域救援行动,18分钟即飞抵救援点上空,开展空中侦查和协同救援。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参与空中飞行巡查,全面巡查成都市域内重要景区人流情况,重要公路交通流量和通行状况,对成都市周边重点林区、山区进行空中巡护,对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的山区及起降点进行勘察和起降测试,做好常态化救援投送准备。截至2025年11月6日,累计开展飞行614架次,总飞行时间为578小时。

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队伍,用专业技能和钢铁意志在蓝天白云间守护着蓉城人民的生命安全。正如胡杨所说:“不论是直升机还是无人机都只是载体,最重要的是救援人员要具备在不同环境下救援的能力。”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直升机悬停救援仅用5分钟完成 成都航空消防救援大队如何炼成“六边形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