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3秒钟、3分钟、30分钟,这组数据来自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
从数十米的高空沿着绳索滑至地面,消防救援人员仅用时3秒钟;从航空大队到停放救援专用直升机的机库,仅需3分钟;成都市范围内,将力争实现半小时救援全覆盖。这些数据的背后,是18名专业队员和10名机组人员日复一日的训练和默契配合。
11月9日,是第34个全国消防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体验“六边形战士”与直升机、无人机并肩作战的训练日常。
1
直升机为消防救援“插上翅膀”
“力争实现市内半小时、省内一小时救援半径覆盖”
11月7日,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机库前,伴随着发动机发出的轰鸣,一架直升机悬停在数十米高的空中,两条绳索分别从两侧舱门抛向地面,两名消防救援人员顺着绳索滑下,仅用了约5分钟时间就将地面“伤员”固定好并“传送”进直升机。
据指挥员刘域介绍,这是日常训练中必备的直升机索降和绞车救援科目。“模拟一名伤员被困孤岛,需要我们准确找到他的位置,完成直升机悬停,消防救援人员通过绳索迅速降落,再通过绞车将‘伤员’运上直升机。”据了解,这一项目常用于山区救援或孤岛救援之中。
而大队目前配备的常用直升机也很符合这样的救援需求。“目前我们有两架常用直升机和一架备用直升机。”指挥员刘域说,“刚刚演练中我们看到的是贝尔429,它相当于一个‘空中ICU’,上面配备了包括除颤仪、呼吸机等多种医疗设备。”
另一台停放在机库内的则是被称为“小松鼠”的H-125,“它能在珠穆朗玛峰上起降。”刘域介绍,“贝尔429常用于城区救援,‘小松鼠’则更适合高海拔地区作业。”
2
无人机拓展“孤岛”救援“边界”
“最大载重可达80公斤,飞行时间可达6分钟”
在大队外的空地上,一辆“定制版”消防车十分“吸睛”。
“这是我们自行研发改装的一台无人机运载车,将五架无人机集中在一辆车上,车辆作为无人机平台,配备了相应的通讯装备。”指挥员任华林介绍道。
别看它外观炫酷,实际上内在也是十分“抗打”。
现场任华林和队员们为我们模拟展示了人员被困湖中岛的救援过程。
他们仅花费30秒就将一架大型无人机从车上取下并展开、安装电池准备完毕。随着飞手的操作,无人机精准抵达一重达60公斤的假人旁,随后由无人机放下救援套,套在假人上半身并收紧,短短3分钟就将假人吊回“安全区域”。
“这款吊载类无人机在双电池模式运行时,最大载重可达65公斤,单电模式下,最大载重可达80公斤,飞行6分钟。”任华林介绍,在地面力量难以到现场救援时,无人机不仅可以进行物资投送,还能将人员从被困地点吊至安全区域。
据了解,无人机分队目前共有7架无人机、6名无人机飞手,3名队员组成一个小分队。演示结束后,任华林解释道,按照规定,无人机是不允许载人开展活动的,“只有在一些极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启用。”
3
从“飞鹰”到“航空消防救援大队”
四年实战转型升级 锻造“六边形战士”救援队伍
“直升机和无人机作为救援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救援人员的能力,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救援实战。”胡杨是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负责人,也见证了这支队伍的诞生和成长。
说起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也许大家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提起队伍的前身,“飞鹰”救援队,早已名声响亮。
2024年11月8日,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实战化演练暨“低空+应急”通航特色产业展示在淮州机场举行,标志着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全新模式建章立制,正式投入执勤备战。
与普通消防队伍不同,由于航空救援力量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和被救者身边,因此,就要求队员要具备先期处置的能力。“比如我们抵达后发现伤者需要及时止血,那我们不能等医生到,队员必须掌握相应医疗知识,及时处置应对。”胡杨介绍,所有队员都要参加包括航空、水域救援、医疗、通讯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大队涵盖火场侦察营救、特种灾害救援、协助森林灭火、紧急医疗救助及特殊勤务飞行五大职能,队员都因此练就成了“六边形战士。”
自大队成立以来,已先后参与省、市两级演练、拉动任务共31次。在“8.7”简阳市平泉镇大桥水域救援行动中,这支队伍仅花费18分钟,就飞抵救援点上空,开展空中侦查和协同救援。此外,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大队还参与空中飞行巡查。 2025年截至11月6日,已累计开展飞行614架次,总飞行时间578小时。
(图据成都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