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时间难掩英雄梦,三十八载守匠心——记山东电建一公司北方公司安全总监刘树生

海报新闻 通讯员于文琪 陈龙报道

他常说:“再认真一点,就能再好一点。”

在山东电建一公司,有这样一位深耕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专家——刘树生。三十八年来,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却在邹县、来宾、首阳山的火电机组,大亚湾、海阳的核岛钢构间,留下了无数道合格的焊缝;没争过什么名头,却凭着“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山东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的称号、几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成了同事口中“靠谱的老大哥”。旁人说他是榜样,他只笑笑:“都是该做的事。”

从焊枪到管理,始终没离开“较真”

1987年,邹县电厂的工地上,刚入行的刘树生握着焊枪站在机组前。弧光闪起,焊花落在防护服上,他盯着熔池,一毫米一毫米地移动手腕。那时的他大概没想到,这把焊枪会陪他走过大半辈子,从普通焊工到高压焊工,从班长到培训教师,再到后来的技术员、技术负责人、部门副经理。

技术上的“较真”,是他一直没改的习惯。为了练稳手腕,他在焊枪上挂过沙袋;为了控制熔深,他对着坡口研究过成百上千次。他高水平掌握多种焊接方法和多类金属材料焊接技术,拥有镜面焊接、消磁焊接等绝招绝技。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五届)焊工技术比赛个人总分第二、“全国技术能手”,这些荣誉背后,是数不清的练习和对每条焊缝质量的不放松。他参加了19个大中型火电工程、广东大亚湾、山东海阳核电工程建设,完成高压焊口焊接超8万只。

后来走上管理岗位,这份“较真”又变成了对工作的细致。2018年到电力工程公司安质环部主持工作,他带着团队一遍遍推敲施工方案,一条条完善管理制度,“一次做好”成了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慢慢成了部门的工作习惯。

临事而惧,优化安全框架

2018年,电力工程公司刚成立“三部一中心”,多个项目同时推进,安全质量管理基础有待加强。刘树生接手安质环部时,面对的是“点多、面广、经验少”的现实。他没多说什么,带着人从最基础的做起:先是理责任,制定履职清单,一层层签责任书,让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再是建机制,日报、周报、月报,用数据盯着项目动态;最后是编制度,从开工到验收,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他还试着开展“远程检查”:总部大屏直接连到项目现场,不提前通知,随机看作业面。刚开始有人不适应,觉得“突然”,但时间长了,大家慢慢习惯了这种“随时在线”的监管,现场的侥幸心理少了很多。

2023年,北方公司刚成立不久,安环部还是个“新部门”,制度、人员都缺。刘树生调任后,把电力工程公司的经验和北方区域的实际结合起来,搭起了覆盖项目全周期的安全环保管理框架:从责任分工到风险排查,从隐患整改到应急准备,一步步理清楚。他还在企业微信上建了个“资料库”,把常用的制度、案例放进去,方便项目随查随用。

那段时间,首台设备吊装、首次混凝土浇筑这些关键节点,他总会到现场。“自己看过,心里才踏实。”他说。

把经验变成“接力棒”

搞技术的人,总想着往前走一步。刘树生也不例外。这些年,他带着团队做过不少技术攻关:领办个人命名“全国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形成技术创新团队,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发,获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科技进步奖7项,职工技术成果奖5项,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关键技术成果7项;省部级工法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这些成果,实实在在帮公司省了成本、提了效率。

他没把经验藏着。工作之余,他整理了多年的技术笔记,发表的论文被《焊接技术》收录;参与编写的3项公司内部手册和导则,成了新人入门的“手边书”。有人请教技术问题,他总会把关键步骤拆解开,一点点讲清楚,“教会一个,就多个人能把活儿干好”。

晨跑与长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时间难掩英雄梦,三十八载守匠心——记山东电建一公司北方公司安全总监刘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