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有患者家属反映,在多地医院ICU病房外,出现黑救护车业务员向家属发放“名片”的现象。部分家属遭遇强制消费,甚至被威胁“不买3500元寿衣就下车”,引发公众对黑救护车乱象的强烈关注。
ICU门口的“黑色生意”
“每天都有七八个人在ICU门口发卡片,说是‘正规救护车’,但连车牌号都不敢留。”一位患者家属向记者展示其收到的“黑救护车”名片,上面印有“24小时转运”“专业医护随车”等字样,但联系方式均为私人手机号。
据调查,这些黑救护车多由私人车辆改装,部分车辆无正规救护资质,甚至存在驾驶员无证、车辆未年检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业务员会主动“盯梢”重症患者家属,通过“话术”诱导其选择高价服务。
“不买寿衣就下车”的威胁
“他们把病人抬上车后,突然说必须买他们提供的寿衣,否则就不走。”一位遭遇过类似经历的家属回忆,当时对方要求支付3500元寿衣费,并威胁“不买就下车,病人出了问题不负责”。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强制消费并非个例。部分黑救护车会以“随车医疗设备”“专业护理”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甚至将普通转运服务包装成“VIP急救”,价格可达正规救护车的3-5倍。更恶劣的是,部分业务员会通过“软暴力”手段逼迫家属就范,如长时间滞留医院、言语威胁等。
监管漏洞与治理困境
尽管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但黑救护车仍屡禁不止。业内人士指出,其根源在于:
需求与供给失衡:正规救护车资源有限,部分患者家属因“等不及”或“图便宜”选择黑救护车;
违法成本低:部分黑救护车以“私人转运”名义规避监管,即使被查处,罚款金额远低于违法所得;
跨区域执法难:黑救护车常跨省市运营,导致属地管理难度大。
专家呼吁:加强联动治理
针对乱象,专家建议:
完善立法:明确黑救护车的法律性质,提高违法成本;
强化监管:建立公安、卫健、交通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医院周边、高速路口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查;
公众教育:通过宣传普及正规救护车使用渠道,提升患者家属的防范意识。
结语
黑救护车乱象不仅侵害患者权益,更可能因车辆安全问题、医疗设备缺失等导致二次伤害。治理这一顽疾,需从供需两端发力,既要堵住监管漏洞,也要满足患者合理需求,让“救命车”真正成为“安心车”。
(文中患者家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