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层峦含肃。海拔1800米的“宜昌小西藏”牛庄乡,土家汉子的“撒叶儿嗬”穿透晨霭,荡气回肠,诉尽离殇。前来送别的乡亲们攥着未能送出的礼金,在灵前长立不语。88岁的罗官章走了,只留下工资卡上38.83元的余额与对乡民未尽的牵挂,于苍茫群山埋下初心的萤烛,溘然长逝。这位湖北基层老党员用一生书写的“小与大”“舍与得”“微与著”,成为共产党人最生动的精神注脚。
“乡亲们荷包没钱,死了也闭不上眼。”这句挂在罗官章嘴边的家常话,道不尽老书记对乡民深深的牵挂。工资卡上那38.83元,是这位退休老党员留下的全部个人积蓄;但牛庄乡的账本上,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天麻产业年创收近7500万元,本土烟叶、高山蔬菜形成支柱产业体系,不辞辛劳、只争朝夕的艰难探索迎上脱贫攻坚的时代浪潮,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山乡巨变的背后,有着老先生数十载的执着探索、倾囊相助。罗官章的退休金,不是化作乡亲的学费、救急的钱款,便是投入产业试验,“谁家有难,一塞就是三百五百”, 55000元积蓄不过数月悉数耗尽。如果说38.83元,是清贫的刻度,丈量着共产党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底色;那么1.6万元,是为民的答卷,书写着基层干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担当。他把“小我”克俭极致,箪食瓢饮、风餐露宿不改其衷;却把“大我”铺向群山,扶危济困、福泽桑梓不移其志。这种舍与得的抉择,恰如他衣柜里那7枚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荆楚楷模……每一枚都在诉说,真正的丰碑,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民心之向;真正的不朽,不在岁月之久,而在精神永驻。
走进山脚的屋舍,药柜里堆满的药瓶不知是否空置,屋角整齐摆放的镰刀锄头才是刚刚磨过,桶栽天麻的新技术还没来得及收尾,刚养的几只山羊犹待主人如期的照拂……但已然等不到了,他的迟迟未归,已成永别。
守穷山一隅,存天下之念。牛庄乡的群山一度隔绝了这里通向小康的道路,却挡不住罗官章“开眼看世界”的长远目光。这位扎根山沟的老党员,从未困于“一亩三分地”的浅薄,他越过高山沟壑的险隘,寻求特色发展关窍,锲而不舍尝试各种产业;他见证青年返乡创业的浮沉,提点后辈主动求变,关注国内外市场,挖掘山外广阔天地。当发现天麻是脱贫的“金钥匙”,罗老即刻负笈远游,远赴山西、陕西求学问道,即便遭遇技术封锁、高额索费,也未曾折返半步。海拔2000米的山巅上,800多个日夜的坚守,100多次试验和三大本数据资源,10多双铁鞋踏破,最终育出第一粒天麻有性繁殖种子,打破了牛庄种不出优质天麻的宿命,蹚出一条脱贫攻坚的人民之路。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老先生虽身居乡野却紧跟时事,在新闻联播学习政策方针;纵不渡远洋却把握市场脉搏,于时代浪潮中找准发展机遇。他用愚公移山的韧劲攻克技术难关,用有的放矢的策略对接市场需求,以卧薪尝胆的执着打破区位局限,展示出“身居乡野非鄙陋,心有丘壑自高远”的人生格局。这种扎根乡土却不困于乡土、立足当下更着眼未来的视野,正是我们乡村振兴最宝贵的精神所在,既要厚植沃土,又要敢于求变;既要守得住根,更要迈得开步。
罗官章的初心,是深埋于乡土的坚韧种子。从青丝到白发,从官场到山野,这颗初心未曾蒙尘。他扎根牛庄,先当13年乡党委书记,再做8年对口帮扶干部,退休次日便重返山乡,把生命的最后时光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在技术攻坚的寒夜中钻研,在推广产业的山路上跋涉,曾经断指的鲜血染红了菌材,而今遍地的天麻连缀起商业的链条。那本泛黄笔记本上,“忠诚、干净、担当”六个大字力透纸背,恰是他一生的写照。荣誉加身的他有很多的可能去看遍山外青山楼外楼,但他却从不贪恋远方的繁华盛景,他所希冀的从来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
萤烛微光,可成燎原之势;初心一粒,能结万斛之粮。先生辞世,风凄露下,云如缟素,百姓的心声化作最真挚的悼词;半生耕耘,万家富足,写尽了这位共产党人的无悔坚守;他上交的最后一笔520元党费,刻印着对党最深情的告白,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感召后世。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想来那日送别的风里,既有音容宛在、德泽永存的悲戚,更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罗官章陨落在他深爱的青山间,但不灭的信仰会化作漫天星火,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前景;坚韧风骨亦如松柏,扎根土地、枝繁叶茂,庇护一方百姓。青山不语,唯见赤诚;火种不灭,照亮未来。当山风再次拂过牛庄的层峦,那沙沙作响的,不仅是繁盛的枝叶,更是无数后来者追循的足迹,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继续回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鑫(省社科联“文安平”团队、省社科信息中心 )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