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套路”的报道引发关注,“绝绝子”“破防”“包的”等网络热词替代原本语意丰富的表达,部分青少年似乎正陷入一种“不说热梗就词穷”的表达困境。鲜活的思想、丰沛的情感只能依托于有限的流行语来传递,这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滑坡,更是思维深度与审美广度面临的潜在危机。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其丰富性与精准性至关重要。网络热梗因其便捷、新颖、带有社群认同感而风行,本无可厚非。然而,其过度渗透替代了系统性的规范表达,尤其是在语言习得关键期的中小学生中泛滥,问题便随之而来。它只能满足即时交流,却缺乏真正滋养语言能力与思维深度的营养,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对汉字音形义的精准把握和对语法规则的清晰认知,更会钝化对细腻情感的体察力与对复杂思想的表达力,最终导致“失语”般的表达焦虑。
面对这一挑战,简单地“戒网”或粗暴禁止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主动营造健康、丰富的语言生态环境,用“雅言”的活水浇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发现并欣赏汉语本身无与伦比的魅力,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通过举办汉字美育成果展,将书法、剪纸与传统文化智慧相结合,邀请更多人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北京一零一中学借助赛诗会、戏剧节、深度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与创造潜能……这些学校的探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青少年在沉浸式的体验中,真切体会到规范、优美、精准表达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内生出主动追寻和运用丰富语言的动力。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不仅需要学校作为,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协同。家庭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减少网络用语在家庭交流中的密度,带领孩子阅读经典、精准表达,减少自身和孩子的上网时间,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社会层面,尤其是主流媒体,也应担当起语言示范的责任,打造类似《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质文化节目,让传统文化出新出圈,壮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抵御网络热梗对表达能力的蚕食,是一场关于审美培养、文化传承与思维训练的长期耕耘,青少年在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掌握并驾驭那些历经时间淬炼、蕴含文化精髓的“雅言”。让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年轻一代善用文字,让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在他们的笔下和口中生生不息,焕发新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易贤慧(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玉泉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